首页 > 正文
世界读书日丨你“悦”读了吗?
2022年04月22日 14:55 来源: 新华网

图为少儿阅读活动场所,爷孙俩一起阅读。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4月22日电(谭春兰 徐明鸣)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从田间迈入云端,农家书屋让农民生活“阅”来越精彩;遍布社区街巷的公益书房,让文化服务更普惠精准;有声阅读从“听书”到广播剧,刷新人们对“耳朵经济”的想象……

  春日阅读,万物复“书”

  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近日,在重庆潼南新华书店、区图书馆、中学校园,抑或公园庭院,处处可见沉浸在文字海洋的读书人。

  在202路公交车上,车厢内的大部分乘客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看,其中一位女士正在看书。“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个道理,我是工作之后才领悟到的。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时间就不再受自己的控制。爱书者只好见缝插针,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这位女士说到。

  对于今年65岁的李美兰来说,每天泡上茶,带着茶壶到奋进广场区图书馆看上一会报纸、图书,是退休后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这里图书、报刊种类非常多,我可以看到很多新资讯、新知识,对我们老年人阅读学习有很大帮助。”李美兰说,不仅是硬件设施,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多看书多读报,这样跟我的孙子在饭桌上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李美兰笑呵呵地说。

  位于正兴街的新华书店则是潼南爱书人的天堂,在这里看书的、购书的、休闲的随处可见。繁忙的生活中,人们在闲暇之余,在这里放慢脚步、沉静心态,在书海中自由翱翔。

  李劲波是潼南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我读到了战国时期,我看到西方世界。”他说,想阅读更多的书,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读历史、学哲学,将来像路遥一样,当作家。

  “现在我们区的图书馆地方大,藏书多,想看啥子书自己去找就得行了,还引进了朗读亭、电子书等新设备,可以24小时来图书馆借书。”潼南中学退休教师张文龙,在潼南图书馆有几十年的阅读史了,他是图书馆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者。潼南图书馆像他一样的“忠实粉丝”不在少数。

图为流动图书车为村民们发放图书。新华网发

  农家书屋:让农民生活“阅”来越精彩

  在农村地区,自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短短几年时间,208间书屋遍及潼南广袤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浓浓书香。

  春光里,菜地忙。匆忙吃过午饭,王大爷就忙里偷闲,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现在种蔬菜,技术是关键。”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他平日里的习惯。

  走进上和镇团山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世界名著、法律知识等书籍。

  “书屋刚建起来时,书还不多。”王大爷坦言,当时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读物,不仅技术落伍,还不对口,“我们种麦子的人,去看种大米的书,风马牛不相及嘛!”他嘿嘿一笑。

  随着阅读需求的不断增长,村民对农家书屋的有效阅读量、借书时间、新书更新等问题,有了更高期望。

  据了解,目前潼南区各农家书屋拥有图书期刊少则上千册,多的达3000余册,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有155个村及310个外借点,除此之外,该区每年定期都会为农家书屋免费配送一批新书,并按照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则,精准配置图书。

  “现在书籍更新快、更有针对性,关于本地农作物的书增加不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变化特别大。”看着不同种类的书籍摆上书架,王大爷感受真切。

  农家书屋不但受到农户们的欢迎,村里的很多孩子也是这里的常客。

  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农家书屋是他们接触外界的重要桥梁。

  “放学后,很多孩子都会来书屋上自习、看书。”该书屋管理员表示,孩子们的父母多在外务工,农家书屋往往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这里有很多书,我都喜欢看,每天到这里看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感到很有趣、充实。”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小玉林,是书屋里的常客。

  “我很喜欢《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有时候我能一口气读完好几个呢!”他说,最喜欢故事中阿里巴巴的淳朴善良,爱护穷人,还不贪财。

  “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农家书屋的建成,解决了当地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随着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书香飘向潼南的每个角落。

图为微信读书界面。新华网发

  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能够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不断被挤压,尽管许多人有着读书的渴望和冲动,但能在安静的时间里沉浸于书香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却也应运而生——用耳朵“读书”。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打开听书App,戴上耳机,这成为了潼南人张跃的新习惯。

  自大学时代起,张跃就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可工作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他几乎没有时间翻开书本去阅读。

  于是,每天的上下班路上,成为了他的“充电”时间。

  “我觉得语言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一些优秀作品用声音演绎出来,会让书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更能让读者置身其中。”张跃喜欢历史,这段时间,他已经听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里曾经是汉朝》《话说宋朝》等一系列长篇历史小说。

  听书为什么会这么流行?在很多阅读爱好者眼中,方便快捷、轻松愉快、解放双眼是选择听书的最重要原因。无论是在乘坐交通工具的路上,或是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又或者是躺在床上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准备入睡之时,听书都能让你随时随地实现阅读的愿望。

  和张跃一样,随着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听书”一族。

  “去年我一共听了19本书。”做自媒体工作的张女士,总爱一边干家务一边听财经方面的书籍,她说,现代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着电脑,眼睛和颈椎都非常疲劳,休息的时候再也提不起兴趣去好好读书了,“所以这个时候换耳朵上场,感觉特别放松,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枯燥。”

  睡觉前、做饭时、做家务时……“听书”打破了阅读的门槛,在现代人越显碎片化的生活中找到了生长空间。

  从书籍匮乏的年代,到现在图书馆的书琳琅满目、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爱书人开放;从单一的纸质阅读,到电子书、有声阅读等现代化气息的全民阅读……潼南人的阅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 陶玉莲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58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