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如何见成效?重庆这样抓落实
2021年11月30日 17: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11月30日电(陈雨)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成果、首创“提高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携手四川在全国最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在30日举行的重庆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通报,自2017年7月以来,重庆累计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200余个,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执法人员运用快检设备检测入河排污口水质。新华网发(资料图 )

  聚焦高水平保护抓改革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重庆全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了《重庆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赔偿磋商、资金管理、损害修复等配套制度,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2017年以来,全市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503件,赔偿量化金额约2.4亿元。

  重庆还全面深化河长制,污水偷排偷放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始终保持为优。2017年以来,开展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整治污水“三排”问题5200多个、河流“三乱”问题2500多个,“鑫缘至尊”“巴滨一号”等侵占岸线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处置。

  在健全领导干部问责机制方面,重庆推动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问责考核。2017年以来,共计实施审计项目193个,涉及领导干部322名。

  此外,重庆在全国首创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机制,让缺林少绿区县主动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如江北、九龙坡等绿化空间有限区纷纷与森林资源丰富的酉阳、石柱等县签订森林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18年以来,总交易森林面积指标31.66万亩、总成交金额7.915亿元。

川渝综合治理后的铜钵河。新华网发

  聚焦高质量发展抓改革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在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方面,2017年以来,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6.9:44.1:49.0优化为2020年的7.2:40.0:52.8。重庆还在全市范围内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万辆,减碳19.1万吨,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5%。

  同时,重庆加快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全市42家金融机构推出180余款绿色金融产品,实现绿色贷款余额超3500亿元,各类绿色债券超380亿元。建设全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渝东北、渝东南首批碳汇类生态产品开发,促成首批生态产品成交,打通资源变现路径。

  此外,重庆还依托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示范,加快悦来“近零碳”示范工程建设。全市152家工业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量达2238万吨、交易额达3.5亿元;全市累计组织1万余家次企业参与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金额达到3.76亿元。

  聚焦高品质生活抓改革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重庆深化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推动解决一大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5687件群众举报投诉办结率达到99%以上。江北区黑石子垃圾填埋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缙云山、五里坡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

  重庆还提高污水处理与垃圾分类水平,不断打造城镇良好生活环境。2019年以来,出台《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扩建5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5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400余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覆盖215个镇街、638万户居民,中心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重庆还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432.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5%。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58个,有效保护全市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崖柏、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恢复性增长。

黑叶猴。新华网发(资料图 )

编辑: 张青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1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