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近年来,教育系统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勇担兴教强教新使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教育工作者牢记嘱托,满怀豪情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谱写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本期邀请重庆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力做客主题访谈,围绕“以奋进之笔书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主题,讲述重庆南开中学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思想共识、具体行动和成果经验。
如何从一所学校的文化构建出发,打造浸润式育人磁场,赋能师生的生命成长?南开校园里的“文化因子”是什么,她赋予南开人一种怎样的气质和秉性?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场”。构建浸润式育人磁场需以“人”为核心: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既要传承精神基因,更要立足时代培育鲜活的生命个体。重庆南开中学的文化构建正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因子”与当代教育生态的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育人磁场。
南开的“文化因子”源自三重维度:其一,根植于中华文化经典的校训体系。“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从《诗经》《论语》中淬炼而来,以“公能”铸魂,以“镜箴”修身,形成精神坐标系。其二,流淌着爱国求新的血脉。作为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学校,南开将爱国情怀融入基因,同时以“日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既追求个人成长的差异化发展,也坚守“无差生,唯差异”的教育观。其三,践行“不言之教”的育人智慧。取消校服制度看似打破形式约束,实则是将《镜箴》倡导的品格修养内化为自觉追求,在多元包容中培育自律精神。
这种文化场域赋予南开学子独特气质:既有家国情怀的格局,又有独立思考的锐气;既能在经典浸润中涵养君子之风,又能在创新实践中展现个性锋芒。当“公能”精神化作课堂内外的生命对话,当历史镜鉴照亮现实求索,校园便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原乡。正如南开教育传统所昭示的:真正的文化磁场,不在固化形式,而在以文化人——让每个生命在历史长河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与成长方向。
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于南开中学而言,如何将首任校长张伯苓提倡的办学思想与教育家精神相融合,从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育人之师?
重庆南开中学将张伯苓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构建了“师德—能力—学术”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体系,着力培育新时代育人先锋。
以“允公”铸魂,锚定精神坐标。传承张伯苓“以德育为万事之本”的核心理念,将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为“四有·五品”大先生培养目标,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通过重构师德评价体系,将“爱国爱群之公德”内化为教师群体的价值追求,形成以德润教、以德育人的文化自觉。
以“允能”筑基,创新培养范式。创建伯苓书院,实施系统化培养工程:构建“六度”师训体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升培训效度,以分层培养加快成长速度,以名师引领拓展发展高度,以竞赛评比激发拼搏热度,以泛在学习延展素养广度,以科研平台推进探究深度。创造性建构弹性混合式智能研修模式,开发数字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师“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打破传统评价壁垒,建立集团化荣誉体系,让“师生认可的好老师”成为最高评价标准。
以“日新”领航,深化学术变革。构建“四有·五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四有”侧重于课堂教学实施,指有学、有问、有光、有谦;“五品”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受启发于传统文化“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别指流畅、热情、建构、创新、收获。
该体系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课堂诊断模型,形成“教—学—评”闭环,助力教师精准改进教学策略。依托金课工程推进课堂革命,其改革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实现教师从“能上课”到“上好课”的跨越式发展。学术创新与严谨治学并重,鼓励教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中探索育人新路径,形成既有南开底蕴又具时代特征的教研文化。
通过三大支柱的协同发力,南开中学正锻造一支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智慧的教师队伍,让张伯苓校长的“公能”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课程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方式。南开中学构建了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回答“用什么样的课程育人”“课程如何育人”“如何确保并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等育人之问?
重庆南开中学构建了“公能筑基—知情志融通—多元赋能”三维课程体系,系统回答课程育人的核心命题。
作为全国新课程示范校,南开独创“双线三阶”课程架构:纵向设置学科/活动/隐性课程,横向贯通必修/选修/自修课程,形成五育并举的立体化课程矩阵。历经40年改革积淀,开发数百门校本课程,涵盖学术拓展(如南开讲坛)、个性发展(70+学生社团)、品格涵育(柔性心理课程)等维度,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起南开特有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估”闭环机制。
学校创立“知识—情感—志向”协同发展的课程新范式:知识课程夯实学科素养,通过跨学科项目化改革(2024年启动)培育创新能力;情感课程构建“五位一体”培育体系,以家校共情、班级系情等路径塑造社会情感能力;志向课程通过校史浸润、生涯规划等模块,将家国情怀具象化为强国志、创新志。三类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课程成效体现在三重维度:学业质量上,整体优秀,拔尖突出更加显著;创新素养上,2023-2024学年71人获学科竞赛一等奖,20余项国际体艺赛事折桂;品格塑造上,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科创实践等践行社会责任。课程体系更催生学习方式变革,从课堂延伸至实验室、社会场域,实现“学用贯通”的成长转型,培育出兼具扎实学识、健全人格与远大抱负的新时代南开人。
如何理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关系和各自扮演的角色,请以重庆南开中学“青莲紫”家长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分享学校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经验。
重庆南开中学以“青莲紫”家长学校为载体,构建起“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数智赋能”三位一体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南开方案”。
创新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矩阵。立足“公能”精神内核,首创“点线面”三维工作体系:针对特需家庭定制个性化指导(点),建立长程跟踪机制(线),通过十大主题课堂辐射全体家长(面)。开设涵盖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十大门类的课程体系,累计开课63次,5863名家长深度参与,化解家庭教育焦虑,重塑科学育人观。
融通资源,搭建共同育人立交桥。建立“高校—社会—校友”资源融合机制:与哈工大、北大等高校共建专家智库,邀请院士、心理学家开展专业指导;联动博物馆、高新企业打造23个实践基地,提供职业体验平台;吸纳200余位优秀校友、家长组建“智囊团”,形成经验共享生态。严格实施课程“双严”遴选机制,确保内容专业性与公益性,杜绝商业化倾向。
数智赋能,突破育人时空边界。开发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双线四维”运作:线下开展沉浸式工作坊,线上通过轻量化直播构建“云端课堂”,累计服务线下2万人次、线上30万人次。平台集成预约抢位、直播互动、资源回看等功能,并接入“南开数智教育联盟”云平台,向帮扶学校辐射优质课程,助推教育均衡。创新“金句”短视频、微课资源包等载体,形成可复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库。
该实践通过学校主导整合资源、家庭主动参与赋能、社会开放实践场域,构建起“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网络。数据显示: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2023年参与志愿服务超1.5万小时;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下降37%,亲子矛盾化解率达91%。“青莲紫”模式印证:校家社协同育人需以文化共识为根基、制度设计为保障、数字技术为杠杆,方能激活教育生态的乘数效应。
为了答好“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何为?”这一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教育之问,请谈下想法,以及学校未来的规划。
重庆南开中学以“公能”精神为内核,锚定“建设示范性教育集团、培育时代新人”目标,从五个维度作答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
筑基:党建引领铸魂。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双带头人、双创建等“五双”工程,将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创建“红岩先锋党员示范岗”、擦亮“公能镜”党建名片、开展“四史”浸润式教育,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革新:课堂革命突围。全面推进“四有·五品”金课工程,构建“有学—有问—有光—有谦”四维课堂生态,以“流畅度、建构力、创新性”等指标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依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经验,打造“学科+项目+实践”三维课程群,开发200+跨学科融合课程,实现五育并举从“课程表”向“素养链”升级。
攻坚:拔尖创新破壁。建立“六年一贯制”拔尖培养体系,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与双导师制。构建“知—情—志”三维育人模型,通过院士工作站、前沿实验室等载体,近三年培育71名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12人获清北专项计划认定,形成“基础学科筑基+创新素养赋能”的特色路径。
智变:数字教育赋能。建设“南开智慧教育云脑”,集成教学诊断、质量监测等8大系统,开发3000+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构建集团校“数字孪生”管理系统,通过AI分析实现“一校一策”精准治理,推动四所集团校与三所教共体学校形成“共性传承+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
辐射:集团化办学拓维。构建“荣誉共同体+质量监测体”双轮驱动机制,建立集团内教师流动、课程共享、教研协同制度。通过“青莲紫”家长学校向县域高中输出家庭教育课程包,打造30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近三年帮扶12所薄弱校提升教学质量,以“南开范式”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面向未来,南开中学将持续深化“公能”教育迭代创新,力争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创新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张力的实践样本。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张力的实践样本!”从肖校长铿锵有力的回答,可以感受到教育在时代发展中彰显的力度与温度。自建校以来,重庆南开中学始终秉持“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生动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行动,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