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巫山县平河乡樟坪村,落日余晖中,李丛杰和李行燕出诊后驾驶摩托车返回卫生室。
8月16日,巫山县平河乡樟坪村卫生室,村医父子李丛杰(中)、李行燕(左)为村民检查身体。本组图片由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来自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共有33.47万名卫生人员。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走村串户,守护村民们的健康。近日,记者来到巫山,走近同是乡村医生的一对父子。
“李医生,我家老头子说脑壳昏,连床都起不来,你能不能来看看?”8月16日上午10点,巫山县平河乡樟坪村卫生室,村医李行燕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的村民田绍翠扯着大嗓门,十分着急。
“老汉(爸爸),沈叔叔(田绍翠老伴)估计高血压犯了,我去看看。”李行燕给正在为病人把脉的父亲李丛杰打了声招呼,背起背包就出门了。
今年68岁的李丛杰是一名村医,8年前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坐诊,算起来,已在当地行医51年。2018年,他身边多了一个助手——儿子李行燕。看着儿子骑着摩托车远去的背影,李丛杰目光中满是欣慰。
父亲李丛杰:曾经条件艰苦,不通公路不通电,晚上打着火把出诊
“李爷爷,我小时候看病找你,现在我的娃儿还是来找你哟!”上午11点多,熟悉的声音响起,李丛杰抬头认出了来人——村里樟坪3组嫁到巫山县城的吴云春。
前两天,吴云春带着5岁的儿子回娘家,没想到儿子突然肚子疼。
“来爷爷这坐。”李丛杰让孩子坐到跟前,把了把脉,随后取来一点当地特产的桐油,抹在孩子肚脐眼位置开始推拿。几分钟后,孩子就说肚子不疼了。
“老爷子看病,十拿九稳!”卫生室里,等着拿药的村民刘广德、曹远芝竖起大拇指。
趁看病的空隙,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从小喜欢跑到山上挖草药,从17岁起,便跟着乡里的一位“赤脚医生”学医。
“那时年轻,认为学医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李丛杰说,可就在那年夏天,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当时,村里一名十多岁的孩子在干农活时中暑晕倒了,李丛杰正好路过,他赶紧上前,为孩子掐人中穴、揉印堂穴,四五分钟后,孩子慢慢苏醒过来。
这让李丛杰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一职业,医生治病救人,承载着许多家庭对生命和健康的期待。
“可以说是敬畏吧。”李丛杰告诉记者,正式成为村医后,但凡乡亲们有需要,即使再晚,他也会出诊。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不通公路,不通电,连手电筒都不多见,晚上只能打着火把出诊。“火把是将向日葵秆用水浸泡后晒干做的,有时路途远,要走几个小时,火把在路上就灭了,只有摸黑赶路。”李丛杰说。
慢慢的,村里通了公路,找李丛杰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出诊的次数也更多了。48岁时,他学会了骑摩托车,走的路也更远了,“到现在都骑坏3辆摩托车了,里程可能超过20万公里了哟。”说到这,李丛杰的嘴角上扬,不自觉地笑了。
儿子李行燕:放弃近万元的月薪,返乡当起了村医
如果不是父亲那一年摔了一跤,今年44岁的李行燕,也许还在广东的五金厂担任品质工程师。
2018年1月第一天,62岁的李丛杰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上门为村民随访服务。
“那天天黑得早,风刮得呼呼的。”李丛杰回忆,在一个山路拐弯处,摩托车翻了,尾椎骨和腰上传来钻心的疼痛,他忍痛将车扶起,坚持骑到了村民家。
李丛杰腰部的疼痛感越来越强烈,他用手摸了摸左髋关节,凸出了一个包块,多半是骨折了。
既然来了,就得把随访做完。李丛杰做完两户随访后,才拨打了120电话。在县医院拍片后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必须立即手术。
“儿啊,老汉终究是年纪大了,村医这份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了,要不你把以前卫校学过的知识‘捡’起来,回村里当村医吧。”思量再三,李丛杰向赶来照顾的儿子开了口。
面对父亲期盼的眼神,李行燕内心很纠结:每个月工资近万元,品质工程师前景也不错,但长期在外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他与妻子再三商量,最终决定回村。
跟在父亲身边学习了一年,2019年,李行燕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李丛杰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小李医生像他老汉一样敬业,人也踏实。”樟坪村6组的杨昔寿和曾西香夫妇俩都是“老病号”,年近七旬,患有高血糖、脑梗塞、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有啥不舒服就会给李行燕打招呼。“前几天,我夜里突然觉得很晕,给小李医生打电话,他一会就来了!”杨昔寿说。
如今,李行燕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看病,还要给村民们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做随访服务等,同时,他也是463名村民的家庭签约医生。
接力坚守:村里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儿子也读懂了父亲
樟坪村卫生室就在马路边上,大约有六七十平方米,分为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等,门口还贴有健康教育宣传栏,父子俩会定期更新宣传栏的健康科普知识。
“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提到卫生室的变化,李丛杰十分感慨。2009年前,卫生室就在自家的客厅里,生活用品、农具与药柜摆在一起,村民来看病也不方便。如今,樟坪村卫生室早已成为标准卫生室,配备的医疗设备也齐全很多。
“老汉,你以前看病就是老的‘三件套’,现在我们可是有了‘得力助手’。”下午4点多,出诊回来的李行燕取下了背包,指着这个“宝贝”说道。
今年4月,巫山县在全市率先启动“行走的医院”项目,为100个村的村医配备了全科医生助诊包,包里配有多套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可以实现24项血液化验、11项尿液检验、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以及血压、血氧、体温的测量,同时可将超声影像、血检、尿检、心电图等各项检查结果实时上传至上级医院,让村民们“看病不出村”更有保障。
“助诊包里的那些仪器我也用得来,不过儿子比我上手快,动作也更麻利。”李丛杰说,他最近打算把钻研了几十年的桐油推拿教给儿子,让他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以前不理解父亲,觉得他总‘不着家’,大事小情都交给妈妈一个人。”李行燕说,接班后他渐渐明白,父亲肩负的是乡亲们的健康,那是救命的大事。
让李丛杰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李行菊如今也在成都当护士。今年,孙女李慧芸又考上了重庆中医药学院的中医专业。
刚灌了一大口水,李行燕的手机又响了。炎炎烈日下,他骑着摩托、背着助诊包再次出发。在山的那一边,是他的使命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