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涪陵 “四链融合”聚资源 激活科创新动力

涪陵科创CBD

  核心提示

  近年来,涪陵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速转化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开放合作,推动科技招商、产学研合作、资源聚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今年上半年,涪陵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45户;新增科技型企业256户、“双倍增”目标完成率达11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3亿元、增长19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在贷余额居全市第3。10项产品上榜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新产品名单、数量全市第2。“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入选全市十大科技进展。

  聚焦稳链补链强链

  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8月,在涪陵白涛工业园新联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加速运行。“这是我们刚刚升级的第三代自动化生产线,融入AI智能监测设备后,生产方式全新一变。”据重庆新联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谢介绍,通过这条全国首个AI智能生产线,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90%提升至99%。

  作为华峰重要下游氨纶纸管供货商的新联峰,它的创新提升直接带动了以华峰为龙头的涪陵新材料产业升级。而新联峰的变化只是涪陵狠抓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稳链延链补链强链,加速形成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立足工业大区、制造强区的产业创新特色优势,涪陵正深入实施“科技招商”行动,发挥产业链创新链“双长制”作用,培优新兴产业规模,扩大传统产业优势,补齐关键领域短板,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精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条,向高端进军,增强产业链韧性;另一方面紧盯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带动强、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建强产业生态链。”涪陵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此涪陵产业生态实现全新升级。

  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成功打造太极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药物大品种关键技术攻关”获全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支持;华兰生物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榨菜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快建设,成功培育全国首个高山青菜头品种。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华峰、万凯为代表的聚酰胺、聚氨酯、聚酯三大新材料产业创新链条延链补链强链,已聚集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户,拥有发明专利超300件,产值超1200亿元;以鑫源、卡涞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产业集群,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7家,规上工业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双百企业2家……两个千亿级产业家底越来越厚。

  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创新循环。涪陵以全国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正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位于涪陵临港经济区的重庆上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成功一例。2008年落户涪陵以来,该企业先后与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采取联合研发和委托攻关两种模式取得自主知识产权40项,其中I类知识产权21项、Ⅱ类知识产权19项,实现了所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并取得突出效益。

  “目前公司主打产品锰锌铁氧体复合料已成为重庆市重大新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基建、5G技术及尖端武器装备等领域。”据上甲电子总工程师廖新仁介绍,相关产品更是占据了全国30%市场,在软磁铁氧体产业链上游掌握了绝对话语权。

  上述案例的出现不是特例。如何转动创新驱动“金钥匙”,其实涪陵早已找到答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推动企业、研究院、高校、上下游企业融合创新,促进创新与市场主体紧密结合,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据涪陵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页岩气及清洁能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该区以企业主体重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合作化、企业研发协同化等模式,探索开展“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起了一张充满活力的创新版图。

  截至目前,涪陵区已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28个,累计开展产学研项目52项,“新一代免疫球蛋白工艺研发及产业化”“3D光传感芯片关键技术”等14项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实现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全覆盖。

  锚定创新主体,提升协作能力。在涪陵,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转化成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为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

  加快关键要素聚合

  创新环境更加优质

  “过去企业融资一直是难题,还好有涪陵科技局的帮助,企业的发展才没有受影响。”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代祥惠提起涪陵的创新支持力度,点赞不已。

  据了解,该企业是一家专门从事设计、生产、销售“柔性集装袋及内层”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去曾一度因为流动资金缺口大,且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导致融资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直到在涪陵科技局的帮助下,通过“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专精特新贷”经营快贷,该企业获得资金近98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才迎来了改变。“现在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也少了后顾之忧。”据代祥惠介绍,就在最近该企业又将实施“新能源软包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完成一项新专利的申报。

  “企业发展有信心,正是得益于涪陵持续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生态的助力。”据涪陵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推动科创能力、实力“双质”提升,该区围绕平台、资金、人才、机制体制等系列创新关键要素,推动实施了以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过程支持为目标,产业发展、创新推动、要素保障等为一体的生态体系。

  为将创新资源集成发力,该区持续发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细化落实市科技局、涪陵、长寿三方共建“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部署,积极探索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围绕涪陵高新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慧谷湖科创小镇做强平台,构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载体支撑。

  立足于此,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政策支持……种种措施接连实施也让这里科技创新环境为之一新。

  如打造“智汇涪州”科创品牌,涪陵率先建立“科技创新年度事件”“科技创新年度人物”评选发布机制,探索采取“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带土移植”柔性引才等方式,实现了杜善义院士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汇聚涪陵;如创新推出“科创+”金融产品227项,制定出台“人才新政黄金十条”政策措施,着力锻造产业创新相匹配的科创人才链条……

  厚植创新土壤,健全发展生态。在涪陵,创新为魂渗入骨血,含“金”量、含“新”量正成为涪陵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注脚。

  话“新”篇——

  工业是涪陵的“金名片”,科创是涪陵发展的“根”和“魂”。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着力构建具有涪陵特色的“1238”产业科创体系,聚焦主导产业提速、创新主体提量、研发平台提质、创新人才提能、成果转化提效、科创品牌提塑六个方面,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涪陵科创整体效能,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涪陵力量。

  ——涪陵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业平

  数说科创——

  2023年,全区科技竞争力排名全市第5,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全市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209户,新增科技型企业554户、总数1996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4.5亿元、增长10%;新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个,引育创新人才团队41个,新增新重庆人才A卡15人、B卡102人。(罗晶 刘玉珮 龙搏 图片由涪陵区科学技术局提供)

编辑: 刘文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