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合民族中心小学,学生和机器人共舞 (资料图片)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博士工作站
核心提示
市级科技型企业总量达1311家,占渝东北总量的23%;首批纳入重庆市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累计向443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3亿元,叠加发放商业贷款2.87亿元;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764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355项,解决技术难题2461项……一连串亮眼数据,彰显着万州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万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逐步构建“1457”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本地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和生力军作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制造业重地,万州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力争到202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突破200家、1700家,初步建成川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累计选派1764名科技特派员
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现在有了专家的帮助,这些板栗树成了真正的‘摇钱树’。”7月初,走进万州区茨竹乡前堰村,正忙着在板栗园里劳作的村民李昌明高兴地说。今年以来,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手把手地教他们疏枝、施肥等板栗管理技术,今年板栗幼果挂果率较往年高出至少3倍,只要后期管理得当,近4亩地的板栗至少能给他带来上万元的纯收入。
村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农业科技服务正是得益于万州持续推动的科技特派员工作。
近年来,万州找准乡村振兴与科技服务结合点,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用科技的力量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长岭镇青石村,一垄垄茶树遍布山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为了支持重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万州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80余名来自福建、四川、云南等地的“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助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区投产茶园面积6.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0余家,仅今年全区春茶产量预计达1880吨、全年毛茶产量3464吨,产值4.14亿元,一片片“小茶叶”成了群众致富的“金叶子”。
为了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万州坚持引入专家团队助力协同创新。如,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国家大宗淡水鱼体系、蛋鸡体系、水果产业等。同时,举办专题培训,扩大农业科技宣传推广。仅去年一年,万州区科技局举办包括玫瑰香橙、核桃板栗、茶叶和脆李生产技术专题培训会等10余场次,各级特派员组织培训农民12200人次,培育了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764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355项,解决技术难题2461项,实施芦花鸡良种选育、福建特色茶树新品种引进示范等农业项目193项,成功打造三峡柑橘、三峡天丛、分水青脆李等农业产业品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下一步,科技特派员工作将从服务农业为主逐步延伸覆盖到工业领域,更好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高质量推进“双倍增”行动
1311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居渝东北第一
去年11月,重庆长寿湖旅游度假区新增的15台电动观光车投入使用,其核心动力部件“电池组及管理系统总成”均属“万州造”。
“得益于万州区科技局的项目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扶持、生态圈孵化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产学研‘开花结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实车装车的落地转化。”电动汽车电池组关键技术提供方万州区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蔡黎教授说。今年5月,重庆航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该技术成果获得电动观光车整车生产资质,系全市首家。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一“万州造”的案例成为万州高质量推进“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动诠释。
“如果说制造业是支持万州昼夜运转的发动机,科技创新便是为这架机器提供电能的蓄电池。”万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区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目标,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工作全面起势,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2家、科技型企业1311家,分别占渝东北比重23.5%、23%。
为了进一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万州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对新入库科技型企业资金补助1万元,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助从20万元提高至最高50万元。据介绍,“双倍增”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对科技企业兑付科企入库、高企认定、平台建设、成果奖项等科技创新激励资金3319.5万元。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万州发挥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率先组建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吸引集聚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高端科创资源,支持联合实施项目20项、资助资金250万元。同时,围绕先进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新型能源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在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
金龙铜管研发国内首款超长贯通地线,江东机械、大全泰来自主研发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一个个技术攻关好消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
据统计,近5年,万州区实施国家、市、区级科技项目1004项,产出高新技术产品109个、农业新品种11个,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提升到36.5%,获国家、重庆市政府科学技术奖26项,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强引擎。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总量达59家
3月26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传出喜讯:“重庆人工繁育长江鲟获得成功第一步,今天顺利排出卵子!”这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2013年开展人工繁育长江鲟工作以来,首次同时实现人工排卵、排精,标志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的人工繁育在重庆范围内取得重大突破。
水产研究所是万州众多科研机构之一。近年来,由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创建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撑起万州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全流程贯通。截至目前,万州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总量达到59家。
科技创新平台是人才、项目、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集合,为了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万州围绕建立以“应用为牵引,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院所答题”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制定“建立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聚焦本地产业体系,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全面征集在万企业技术需求242项,凝练重点技术需求33项,纳入2024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项目、重庆市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科研项目(万州区)申报指南,推荐申报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市级川渝科技合作项目等。
建立甄选匹配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瞄准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有针对性遴选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高价值科技成果43项,全力促成高水平科技成果在万州落地;开展成果转化精准匹配,依托三峡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线上共享平台,“线上+线下”推进创新资源汇集共享。上半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39亿元,同比增长1.83倍。
多措并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立资源共享和获取机制,征集高校科研团队46个、科技成果71项,面向企业定期推送,在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事项达到76项;建设成果转化专业化平台,引导高校院所探索多形式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如,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用于医疗用品的高通量RFID识别设备及管理系统”通过专利许可形式实现转化,许可实施费用达到4200万元。
促进科创资源共用共享
区域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
平湖金龙电工与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玄武岩纤维线缆的开发及性能研究”完成新型阻燃玄武岩填充线缆产品试制;重庆三峡农科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育成首个重庆自主育成产量最高的优质一等品种U8优508杂交水稻……如何破解科创资源跨区域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中梗阻”,推动跨区域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
大江至此,万川毕汇。万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开放合作文化,更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探索建立“三共机制”,联动达州、开州、云阳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共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以“1+3+N”模式成功组建全市首个川渝共建的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多元交叉合作体系。万州运行主体已建成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个,助力5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共享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以“三库”(万达开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建设为抓手,打通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瓶颈,共享专家资源1004人,推介科技成果520余项,促成科技合作34项。
共促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学科优势,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实施共性技术攻关29项,3项合作成果获市(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此外,万州不断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科技合作,与对口支援省市联合开展产学研攻关11项,2项纳入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
大江奔流,书写砥砺奋进新篇章。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落入这片“沃土”,精心滴灌之下,一片“创新雨林”在万州拔节成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万州一域之力。
话“新”篇——
近年来,万州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聚焦“1457”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激发科技体制改革新动能,积极争当渝东北三峡库区科技创新排头兵。
——万州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韩毅
数说科创——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2家、科技型企业1311家,分别占渝东北比重23.5%、23%。
引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87名,科技咨询专家435人,区级以上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3支,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市级8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全区研发人员达到4524人、占渝东北总量的40.1%。(王琳琳 孔德虎 马菱涔 图/冉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