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瞭望丨数字化社会救助破“四难”
2024年08月17日 14:47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以办理低保为例,过去流程多达七项,规定30个工作日内办结,群众跑一圈下来,起码需要个把月

  ◇多部门协同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困难群众申请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可联办医疗救助、廉租住房保障资格认定等13项救助事项。自2023年10月“社会救助一件事”上线以来,累计实现联办事项8.8万户、58.6万件次

  ◇大数据比对审验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铁脚板摸排”工作不能少,有助于基层工作人员与受助对象建立深度信任关系,让社会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桂林 吴燕霞 周文冲

重庆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救助通社区推广活动(2023 年 8 月摄) 重庆市民政局供图

  202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6600多万人,保障低保对象4044.9万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779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615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5%、7.7%。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救助渠道日益多样,救助标准稳步提升,较好发挥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

  但传统社会救助运行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流程繁琐、透明度不足、识别困难群众不精准、救助资源分割分散四大难题,影响社会救助功能的有效发挥。

  针对这一情况,重庆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工作,以搭建“渝悦救助通”应用平台为抓手,重塑救助申请审核确认流程、健全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一网整合多渠道救助资源,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效率、精准度和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工作,可重塑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健全动态监测识别体系,有效提升救助效能。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平台的综合赋能效应,在挖掘利用数据价值、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不透明、不方便、不精准、不集中”

  信息不透明是影响社会救助效果的难题之一。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主任陈显明介绍,传统模式的社会救助,申请人缺少公开渠道了解申请救助的办理情况,往往只能向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人员询问,申请过程透明度不足,为个别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拖延办理留下了空间,导致“人情保”“关系助”、冒领侵吞救助金等现象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救助申请和审核程序繁琐,需要层层申报审批、跑多次办理。不方便则成为影响社会救助效果的难题之二。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低保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曹冰彬介绍,以办理低保为例,过去流程多达七项,规定30个工作日内办结,群众跑一圈下来,起码需要个把月。

  加之各类信息比对、核查手续繁琐,一些申请人或其家庭成员因身体不便、在外地等情况,难以到乡镇(街道)当面签署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授权书,往往需要通过邮寄授权书等方式签署,既不方便,其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如何准确及时清退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群众,同时确保符合条件者能够被及时识别,不浪费宝贵的救助资源,是社会救助领域的难题之三。

  “困难群众人数和困难程度都是动态变化的,过去基层工作人员一般只能上门入户了解情况,效率低、响应慢。”重庆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刘征表示,有的群众在申请救助时暂时达不到条件,信息没有被录入系统,一旦其出现困难情况,社会救助部门难以及时发现。

  难题之四,在于救助资源分割分散不集中。近几年,政府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救助项目和投入的救助资源越来越多,但信息和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多头分责,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一些需要集中资源综合救助的困难群众,得不到有效救助,有时又出现重复救助、多头救助的情况。

  “不同部门的救助政策是条线管理,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要自己到各个部门办理,民政方面的困难找民政窗口,教育方面的困难找教育窗口,实际操作中会出问题。”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一方面,困难群众可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困难属于哪个部门管理;另一方面,有些部门没有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窗口,困难群众不清楚办事地点和办事流程。此外,不同部门对困难群众的认定标准、认定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数字赋能让群众少跑路救助更精准

  “扫这里的二维码进入‘渝悦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选择申请救助类型、上传身份证照片、签署授权书……”今年1月,在重庆市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前来办理临时救助的社区居民蒋章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手机上完成了申请。“我本身是低保户,因为肾病治疗花了不少钱,需要申请临时救助。”蒋章义说:“以后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补贴,方便了很多。”

  针对传统社会救助运行的诸多难题,近年来,重庆市以民政部“救助通”试点为契机,依托数字重庆建设,积极探索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工作,搭建“渝悦救助通”数字平台,重塑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健全动态监测识别体系、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有效提升了救助效能。

  陈显明介绍,重庆通过“渝悦救助通”平台,构建起从申请、审核到验证、监测全流程的“指尖操作系统”,由以往只能上班期间到办事大厅窗口提交申请,变为随时随地都可线上申办。

  同时,开通无差异帮办代办功能,通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热心群众、网格员、基层民警等力量帮助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困难群众,在“渝悦救助通”上代为申请救助。

  依托这一平台,构建起“进度可查询、数据可溯源”的透明监管模式。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许建华介绍,群众提交申请后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掌握救助事项办理进度;主管部门对超时未办结件纳入督办,每月通报救助平均办结时长,有效遏制了超期限办理、“吃拿卡要”“暗箱操作”等问题。同时对已获得救助的对象定期扫脸识别进行生存状况验证,困难群众不用每季度跑到镇街报到验证,避免了死亡、刑拘人员等虚报冒领救助金等现象。

  与此同时,动态监测预警功能能够更加及时发现困难群众。重庆渝中区13岁女孩琳琳家庭困难,作为低保对象被纳入了监测范围。2023年12月,当地街道通过重庆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收到琳琳的大病医疗预警,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其父母为她申请了4000余元临时救助,解决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警为基层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工作装上了‘千里眼’。”刘征介绍,提交救助申请的群众即使被认定为暂不符合救助条件,其相关信息也会自动进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纳入动态监测和社会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工作范围。目前,重庆市已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员、在册救助对象、临时救助对象、2年内退出保障对象和申请救助未通过人员等8类人员共计155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

  针对困难群众反映的多头申请难题,重庆市也通过“渝悦救助通”把多部门救助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打破了救助资源分割的瓶颈。据了解,重庆市民政局已会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管理局、医疗保障局、农业农村委员会等部门协同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困难群众申请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可联办医疗救助、廉租住房保障资格认定等13项救助事项。自2023年10月“社会救助一件事”上线以来,累计实现联办事项8.8万户、58.6万件次。

  充分释放数字化功效仍须多方协同

  数字化救助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效率、精准度、透明度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受访基层干部对数字赋能社会救助有更高的期待和展望。他们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化救助的综合赋能效应,在挖掘利用数据价值、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推动数据协同、价值挖掘。受访基层干部认为,社会救助涉及多部门数据信息,当前数据共享交互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此外,数据价值及其利用还不够,在精准对接、数字监督和决策咨询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

  建议更好整合信息数据,建立多维度困难群众识别指标体系,围绕健康、教育、就业创业、家庭结构、生活形态展开立体综合评估,精准勾画困难家庭画像,形成多维困难群体需求数据库,智能推送至职能部门进行救助帮扶。

  ——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许建华表示,传统模式下,困难群体的发现、识别、资源匹配,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数字化平台建立后,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机制保障。下一步,将探索建立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引导公益慈善、保险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工作。

  ——更好统筹“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綦江区民政局救助科科长潘娅男认为,大数据比对审验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同时需要强化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线下作用,“铁脚板摸排”工作不能少,有助于基层工作人员与受助对象建立深度信任关系,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社会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应受访者要求,琳琳为化名)

  (《瞭望》2024年第34期 )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