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合川区公安局在侦办一起非法倾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案件时,一改往常先侦办再举证的办案模式,在侦办案件的同时就着手开展污染物来源确定等工作。
这一办案方式的转变,与北碚区公安分局食药环支队之前办理的我市首例跨省非法倾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案有关。
一起跨省“大案”
2022年2月的一天,北碚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跨省作案,在嘉陵江边倾倒了大量垃圾。
“我们赶到现场,看到的是约5万吨黄褐色泥土。”支队探长李振波至今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李振波介绍,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数量如此之大的固体废物被非法倾倒,而因为倾倒地点紧邻嘉陵江,这些固废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极可能已经渗入地下、流入了江中。
北碚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但在如何定罪量刑上,却遇到了巨大难题。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有别于危险废物,它的危害性要小一些,因此对环境究竟造成了多少破坏,我们也拿不准——甚至其是否造成了污染,都有待确认。”李振波说,这是我市公安机关第一次侦办大规模倾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案件,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供参考。
借助“外脑”办案
最后,北碚食药环支队请来了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杨志敏与管宏友。
“我们提出了自己的专业建议,包括这些固体废物是否造成污染、污染会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等等。”杨志敏告诉记者,这些建议可以为公安部门搜集证据和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提供帮助。
在这起案件中,杨志敏与管宏友两位学者提出,应当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对土壤进行采样,以综合判断这些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这些建议得到了鉴定机构和检察院、法院的认可,为对犯罪嫌疑人量刑提供了依据。
随后,公安机关还结合专家意见,联系到上游产生该固体废物的生产厂家,促使该企业拿出1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对非法倾倒地的生态进行修复。
科学办理类案
该案件的成功办理,推动形成了一套涵盖采样、鉴定以及事后生态修复的成熟模式,为全市公安机关办理类案提供了指导。
例如这次合川警方办理案件时,就选择在收网抓捕犯罪嫌疑人之前,展开明确污染物来源及性质的工作,在收网后又立即开展了污染物的采样、鉴定和确定污染实际危害等工作,在搜集证据和定罪量刑上,都参考借鉴了北碚警方此前的办案方式。
北碚公安食药环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以案促研”,也就是借助“外脑”,对于办案过程中遇到的无法通过现有方式解决的“疑难杂症”,进行专门的实验科研,既解决现实问题又实现科研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