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江流域史前玉器将首次汇聚重庆展出

玉琮。

  良渚的玉琮、凌家滩的直立玉人、肖家屋脊的玉凤……长江流域史前玉器将首次汇聚一堂,于7月下旬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拉开“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此次即将亮相展厅中的玉器,最年轻的都有2000多岁了。

  这次特展的规模有多大?7月17日,展览策展人夏伙根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揭开了这场特展的亮点。

  本次展览联合长江干流沿线20家文博机构,第一次将长江流域出土的300余件精美玉器集中展示,它将带领我们穿梭时光,领略先民们在长江母亲河的流淌中创造出来的富有无尽想象力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盛宴。

  作为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的首次集中展示,展览试图从玉礼制的形成以及玉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中作用的角度,来阐释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的重要意义。

  良渚的玉琮上刻着远古“神徽”

  此次来到重庆的,有大量来自良渚文化的玉器,但其中最为值得一说的,就是玉琮。

  玉琮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良渚玉琮的价值如此之高?夏伙根说,外形像手镯一样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这次被请来重庆的玉琮出自良渚王族墓葬之中,它和被列为禁止出国(境)的“琮王”出自同一个墓葬。

  从浙江省博物馆“出差”重庆的这个玉琮通高近10厘米,它的外观呈黄白色,局部可见暗红斑及沁蚀。器身分三节雕刻纹饰,纹饰均以四角为中线展开,上下两节为神人纹,中间一节为兽面纹,共12组。玉琮上雕刻的神人纹与兽面纹均较为简化,神人纹尤其如此,仅见双眼与嘴部。

  那么该如何欣赏这件来自4000多年前的玉器呢?

  夏伙根给出了观赏指南:玉琮是各类器物中唯一一种器形向空中发展的,节数最多、最高的一件,例如现今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玉琮,器身高达49.2厘米,分为19节,我们称呼它为多节玉琮,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在玉琮外方内圆的柱状造型和精美绝伦的刻划纹饰后面,蕴涵着极为丰富和神秘的文化内容,特别是玉琮上面的兽面纹,设计堪称绝无仅有的艺术杰作,颇具毕加索的多维视角成分。

  观众在欣赏玉琮时不妨站在它的棱角边,你会发现其两个半面会构成一幅完整的兽面,无论是造型,还是其鼻、口将瞬间变得更为形象,加之玉琮刻划的精细,每每都会令人惊叹。

  妇好同款玉凤也来重庆了

  如果说良渚的玉琮展现了良渚人的信仰,那么来自肖家屋脊的玉凤则见证了古人“碎玉葬”的习俗。

  夏伙根说,凤,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图腾之一,也是楚文化的主要象征。楚人将凤视为神鸟和吉瑞之兆。此次来到重庆的玉凤重现人间还不到一年时间,原本的藏身地在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

  夏伙根说,现身展览中的这个玉凤为透闪石软玉质地,整体作侧身回首状,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圆眼、尖喙,短翅收合于身侧,尾羽较短,羽毛采用减地技法雕刻。繁复的羽冠及凤尾采用透雕技术,尾端有一穿孔用于佩戴作以装饰。器表附着黑色残留物,怀疑是火烧痕迹。

  可是你知道吗,这件玉凤刚刚出土的时候,已经碎裂成了7块,分布于葬具内的不同层面。

  究竟是谁打碎了如此精美的玉凤?

  不是别人,正是墓葬所属的族群,夏伙根说,七星墩遗址内出土的多数玉器都被有意敲碎,考古专家推测可能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存在“碎玉葬”的习俗。

  你可别小看了这件玉凤,它和妇好墓出土玉凤的造型、风格高度相似,因此它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妇好玉凤当为商代珍藏的古玉。

  玉人身上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

  如果要细数此次特展中工艺最为绝妙的玉器,那一定是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凌家滩文化玉人了,它诞生于近6000年前。

  这次来到重庆的玉人玉质乳白色泛青色斑,人像头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戴尖顶圆帽,双眼为细线阴刻,鼻与唇突出,唇上有一字胡。两耳平齐,耳垂穿孔,颈部饰一圆饰,躯干部宽肩细腰,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两臂各刻六道表示手镯的横纹。

  玉人腿部粗短,双脚相并,小腿之间镂空,似坐姿或蹲姿,背面扁平无饰,仅在中部偏右有一牛鼻式钻孔。

  那么玉人绝妙的工艺藏在哪里呢?夏伙根说,就在这个钻孔上。

  5300年前凌家滩的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人背后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

  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

  那么,这个在现代工业技术中才能完成的工艺,在那个年代,凌家滩先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很遗憾,这个隧孔的制作过程至今都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编辑:李海岚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