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98年前的一篇报道披露重庆早期工运细节

  6月20日,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亚细亚洋油公司修建的“大班房”,依然屹立在江北区海尔路唐家沱附近,成为历史的见证。

  记录当时大罢工情景的《大公报》复印件。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位于江北区海尔路唐家沱附近的何家岚垭,山峦微耸。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着一幢绿顶青灰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格外气派。附近的老重庆人习惯将这幢三层小楼叫作“洋人房子”,它就是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亚细亚洋油公司修建的“大班房”。

  “大班”源于近代粤语对洋行经理的称呼,“大班房”就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办公居住之所。一个多世纪前,以“大班房”为核心,亚细亚洋油公司在这里征购土地,建立了面积约4公顷的唐家沱油库,并以此辐射整个长江上游地区。

  1926年的9月至10月间,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洋油工人罢工,但当时的罢工情形因年代久远、缺乏史料已然模糊。近日,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在湖南省图书馆找到记录了当时大罢工情景的长沙《大公报》有关报道,从而让这场工人运动的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建党103周年前夕,记者实地走访,对话历史专家,探寻中国共产党早期在重庆组织领导进步工人们开展罢工反帝斗争的峥嵘岁月。

  洋油入渝

  经济掠夺延伸进内陆腹地

  位于渝中区化龙桥企业天地的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历史展览馆,收藏着一盏20世纪初在重庆民间广泛使用的马灯。它以洋油为燃料,配上玻璃罩防风防雨,可以通过调节灯芯高低来控制亮度。

  如此实用的照明器具,在一百多年前竟是一款赠品。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盏灯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美孚灯。为了在重庆地区倾销洋油,外国洋油公司采取“买油送灯”的销售策略,美孚公司曾一年送出了80多万盏马灯!

  洋油,即煤油的俗称。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重庆老百姓使用洋油照明。《重庆开埠史》有关资料显示,1890年《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重庆于次年开埠通商,洋油是主要贸易品。当时,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等外国洋油公司加紧向长江上游地区渗透,重庆很快成为仅次于上海、天津、武汉的洋油销售中心。到1896年,重庆全年进口洋油占到全国进口总量的一半。

  20世纪早期,亚细亚公司在长江铜锣峡口选址修建了唐家沱油库,建成若干个油库、油池以及码头。而油库“大班”则安坐在“大班房”内,居高临下监视油库码头的一举一动,同时还时刻观察记录铜锣峡江面其他公司的运油轮船往来数量,以此测算竞争对手的实际销量。

  根据当时出货单票据的统计数据,1915年,由重庆销往西南各地的洋油首次突破100万加仑。到1920年翻了一番多,达到245万加仑。随着洋油大量倾销和分销网络的建立,川渝地区使用桐油、菜油等传统植物油照明逐渐成为历史。

  工人觉醒

  夜校里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该历史展览馆,还展示着两件特别的实物:一只能装约5加仑(约20升)洋油的长方体铁皮油桶和一个能同时放进两只油桶的专用木箱。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桶箱是当年运载洋油的工具,搬运它们的,正是当年的洋油工人。除了搬运工,亚细亚洋油公司在唐家沱油库还有上千名工人,在油桶整形车间、泵房、库房等地工作,“大班房、二班房是公司高管住的地方,工人们只能住在仓库里,一有活就翻身起来干。”

  繁重的工作、简陋的宿食、卑微的地位……那时的工人在想些什么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艾智科介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重庆就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小组和读书会。他们经常与工人接触,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促使一部分进步工人觉醒。

  艾智科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革命蓬勃发展,重庆成为四川大革命的中心。中共重庆地方党团组织与在重庆的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紧密团结,发起并领导了重庆乃至全川各地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他们中的积极分子接近学生和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杨闇公。”

  1924年8月,在上海接受党中央指导的杨闇公回到重庆,参加重庆团地委工作。

  如何接触并影响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杨闇公有自己的思考。1925年10月,他向团中央写信汇报《对外宣传之计划》时表示,办平民夜校,是接触青年工人的重要途径。在夜校中创建劳工互助社、开展谈话会,可以在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带动进步工人的觉醒,与帝国主义资本家作坚决斗争。

  1925至1926年,在杨闇公领导的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积极推动下,江北支部在唐家沱油库等工人集中区域开办夜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思想,与当时企图操纵工人的“工贼”作坚决斗争,通过成立洋油工人自己的工会,将工人组织起来。

  声援万县

  江北洋油工人奋起抗争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江北朝阳河油库,由唐家沱油库发展而来。在油库办公楼里,记者注意到一面英伦风格的穿衣镜——它从唐家沱油库的“大班房”,几经辗转“落脚”在此,斑驳的木纹似乎在诉说着它见证的往事。

  1926年9月,英舰炮轰万县县城,大量中国军民被屠杀。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中共中央向全党各级组织发出紧急通告,号召各地举行万县惨案追悼周,罢市罢工罢课。

  在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万县惨案雪耻会”进驻亚细亚公司,协同开展反帝斗争。1926年9月30日的长沙《大公报》,以《川人实行对英不合作》详细报道:

  亚细亚洋油公司工人们聚集在油库,决定全体离职,不买英国货、不为英国和英国人做工服役、不卖食用物品给英国人,开展水陆大游行,以实际行动声援万县人民的反帝斗争。

  工人们加入纠察队,维持唐家沱地区的社会秩序,查找洋油公司货船,用梭镖将油桶戳穿……

  朝阳河油库石油工人告诉记者,梭镖是当时洋油工人的防身武器,因为当时油库周边时常有野猪、金钱豹出没。没想到在罢工中,梭镖却成为了斗争的武器!

  罢工持续了一个多月,“大班”仓皇出逃至南岸,寻求英法军舰的保护,亚细亚公司在川渝地区的经营一度陷入瘫痪。

  长沙《大公报》用激昂的笔调,对洋油工人等罢工运动给出这样的评价:“足见吾国民气蓬蓬勃勃,对外精神,尤能一致。倘是继续,英人纵强,亦有屈服之一日云。”

  时隔两月,杨闇公这样写道:自惨案发生,民族运动飞跃突进。帝国主义深感其崩溃之时期将至,不得不倾其全力,以图破坏我国民众之民族运动。此一年,遂成为中华民族运动争斗最剧烈之时期!

  致敬先烈

  重庆早期工人运动历史值得挖掘

  百年油库,如今是怎样的状况?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当年的油库片区及码头岸线,“大班房”作为片区最具辨识度的建筑得到修缮,但没有对外开放。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1951年,亚细亚公司在渝物资设备经征购成为重庆市石油公司一部分。1965年,油库连同部分设施设备从唐家沱搬迁至约1公里外的朝阳河,码头及附属建筑由长航东风船厂接手至今。

  厂区内,一幢幢有着青砖墙面、大坡顶的西洋建筑风格的厂房格外引人注目。厂区守门人说,这些厂房都是文物,但几乎都还在从事生产,江北区文物保护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查看这些老建筑的保护情况。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999年,朝阳河油库成为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的一部分,如今,油库已实现自动化、可视化运行,一线职工通过屏幕和按钮,就可完成绝大多数生产任务。

  说起洋油工人的历史,朝阳河油库副主任蒙昌龙和同事都有一股自豪感。他们表示,会继承发扬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传承好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艾智科表示,江北洋油工人大罢工是重庆早期地方党组织面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在重庆领导工人运动的典型案例。那时,工人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迅速成为一股新的革命力量。

  艾智科说,罢工后两个月,杨闇公就与朱德、刘伯承发动了泸顺起义,拉开了党领导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序幕。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和旧军阀把屠刀伸向共产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杨闇公等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1927年以前的那段荡气回肠的工运史,在时光里逐渐蒙尘。艾智科认为,有必要对这段历史史料进行挖掘,让后来者看到更多当时的革命斗争细节,铭记那段激情飞扬的斗争史、抗争史,不忘来路、勇毅前行。(记者 张珺)

编辑: 刘磊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