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816核工程遗址吗?听说里面的结构真的令人很震撼?”“好期待‘三线爷爷’给我们讲三线建设的故事,不知道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有什么不同……”大巴车行驶在去往涪陵白涛816小镇的路上,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会的同学们心情激动地讨论着。这学期,她们将和2023级数字媒体技术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到816小镇,去聆听“三线爷爷”讲述属于他那个年代的红色故事。
202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从实践研学、开发优质资源、优化“大思政”师资、组织高水平科研四方面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市级重点马院,积极响应号召,遵循行业类、专业性院校,优先与相同(近)行业类基地结对的原则,与首批“大思政课”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816小镇成功结对,并开展了系列“大思政课”实践研学合作。
找准工科高职院校定位,开展特色实践研学
816小镇是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是816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三线建设独特的工业文化历史文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着“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教育理念,与816工程所蕴含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有着深厚的契合点。
“行走的大思政课”将工业文化、革命文物、人物故事等融于一体。置身于816小镇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耳边是“三线爷爷”娓娓道来的亲历故事,双手感触着工匠们一锤一凿建造的816宏伟工程。学生们沉浸式感受着前辈们励志报效祖国的决心、只问奉献不畏西东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初心、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恒心。
“行走的大思政课”是一堂堂精彩的“专业课+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现场,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用画笔把她们研学的感受创作成816文创产品;营销专业的学生结合816小镇的文旅资源,提出工业文化“大中小一体化”同课异构研学方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用镜头讲述三线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观察816核工程内部建筑结构……
用好基地革命文物,开发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用好816小镇红色资源,拓展思政“大课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工业文化融入实践研学,以红色场馆为载体,通过“溯—探—感—悟”四环节,形成学校党委书记+马院院长+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五级联动,构筑四环节五联动的育人新体系,开发一校一品“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资源。
“溯”中国工业文化发展历程。学校党委书记给学生讲述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认识一个农业国家如何在百年间如何建立起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变为较为先进的工业国。“探”重庆工业文化发展变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给学生讲述重庆工业长达13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感受重庆工业发展的独特魅力,不断传承和发展重庆工业文化。“感”三线建设与国家命运。思政课教师给学生讲述国家三线建设,了解“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悟”三线精神。辅导员给学生讲述三线人物故事,深刻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围绕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文化润心启智,学校目前已打造出探寻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场馆里的思政课”微课资源累计20余讲。
深化教学合作,优化“大思政课”师资
着眼于建好多元教学主体协同的“大师资”,推进实践教学师资结构优化。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走出去、请进来”双线并行,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到基地,基地宣讲员走出基地进校园,切实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围绕中国工业发展史、重庆工业发展史、三线建设史等内容,邀请参与过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用小故事为切口,深耕思政育人,讲“活”中国工业发展好故事。
学校还聚焦行业发展历程、行业顶尖技术,邀行业榜样人物、优秀建设者,讲述各领域工业发展,以榜样之力碰撞学生的心灵之火,实现知识应用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聚焦工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群体,邀请杰出校友,优秀同辈,开展“毕业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层级式宣讲,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工业技能、践行工匠精神的感悟,增强宣讲的多样性、感染性、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