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田”——
2020年底,重庆渝北和四川广安共同出地、出资、出人,建起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
如今,川渝高竹新区这块“试验田”正在成为“丰收田”,探索出一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政策:“一体化”吸引企业落地发展
6月21日,站在川渝高竹新区竹苑平台远眺,平台下方的一片空地上,5辆挖掘机在平整土地。
这里是时代长安动力电池的选址地,正在进行基础道路建设和场地平整。
该项目刚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占地630亩,投资约50亿元,年产能将达到25Gwh,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180亿元。
可以说,这是川渝产业合作双向赋能、链主共建、成果共享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利用重庆土地资源及长安汽车市场的同时,又享受到四川的优惠水电、天然气,还同步获得川渝高竹新区独有的省市县三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而从新区的前身“高滩工业园”来看,大到投资兴业、拆迁安置,小到水电供给、个人医保,分属川渝两地的企业所享受的政策都不尽相同,行政藩篱曾让招商引资举步维艰。
川渝高竹新区成立后,以“政策高地、价格洼地”吸引企业落地发展,两省市为川渝高竹新区定制30多条“一体化”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比如,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迁至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入驻后运营成本显著降低,订单每年增长10%以上,2023年实现年产值2.2亿元。
得益于政策“一体化”赋能,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201家企业,有89家企业建成投产,培育了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8.55亿元。
根据规划,到2035年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规模将达到38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达到28万人,完成总投资2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交通:打通“断头路”,织密骨干路网
4月8日,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顺利通车,这标志着四川邻水县高滩镇到渝北城区的“断头路”全部打通。
“以前,虽然只隔着一汪水田、一片竹林,但重庆渝北、四川邻水交界处的‘断头路’使周边居民出行极为不便。”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和市政管理局工作人员王超说,沿线物流企业更是叫苦不迭。
位于新区的四川方鑫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为重庆整车企业配套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发往位于两江新区的长安、五菱等车企,该公司9.8米长的物流集装箱车每天在两地往返3趟。
“川渝交界处约10公里的公路,路窄弯急、山高坡陡,物流车又宽又长,行车极不安全,单程就要花2小时。”公司副总经理韦锦姬告诉记者。
贯通渝北、邻水的南北大道虽早有规划,但由于两地政策标准、建设时序等不同,项目被搁置多年。
随着川渝高竹新区正式挂牌,2021年,南北大道三期建设按下“快进键”,今年4月全线开通。如今,川渝高竹新区到重庆中心城区车程最快仅需30分钟,两地同城化发展由此迈出关键一步。据测算,该道路年通行车辆将超550万辆次,从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每吨货物成本可节约60元以上。
此外,高竹新区川渝路也在加快推进中,计划向东延伸至重庆两江新区,未来将成为川渝高竹新区城市建成区的新主轴。这是继南北大道后,川渝高竹新区通往重庆主城区的又一条骨干道路。新区“3纵7横”骨干路网也正在加快形成,今年有5条道路将完工,另有10条将开工。
同时,川渝高竹新区还在积极推进渝广铁路前期工作,这条连接重庆北站和广安的城际铁路建成后,新区到广安主城区仅需30分钟,到重庆中心城区仅需20分钟。
公共服务: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进一扇门,办两省事”。走进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屏幕上的这8个字异常醒目。
对辖区内百姓来说,这里实现了两地事务一窗通办,是最能触及改革成果的地方。
该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11个服务专区,涉及税务、公安、社保、住建等16个部门,开设32个窗口,有50余名工作人员为百姓和企业服务,服务事项达到375项。
大厅内的屏幕上,当日政务服务数据实时可视化呈现,业务办理平均时长为47分钟,办件受理率、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提前办结率达到95%,其中涉税业务办理、身份证办理位居本月大厅热门事项前两位。
除了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也是渝北、广安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层级界限和空间分割的一个典例,打通了跨省域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着政策从优、程序从简、税负从轻的原则,我们逐步统一川渝两地118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目前已统一67项。”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主任潘缙生介绍。
不仅如此,近年来,首家跨省域办电实体化机构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首个跨省域医保经办服务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医保服务站等机构纷纷“上线”,高竹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区将深化项目审批、市场监管、金融服务、综合法务等领域改革,重点推进医保、社保、能源、通信等民生领域改革,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企业和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