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福寿镇优质稻基地推出“私人定制”模式。通讯员 汪新 摄/视觉重庆
唐科忠操作旋耕机耕地,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通讯员 陈珊 摄/视觉重庆
汪文奇用手机在“私人定制”的稻田里拍摄,向客户展示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蒋丽英(右)给无人机装入水稻植保药剂。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为了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
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重要环节。但是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换言之,只有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根本保障。
但传统粮食生产与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等相比,收益差距比较明显。如何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几位种粮“达人”,听他们讲述种粮的心得体会。
“铁牛”是个好帮手
但种田规模必须适度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粮模式很难赚钱,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党总支书记、重庆田中秧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蒋丽英深有体会。
2009年,她因为要照顾家庭选择返乡,在当地流转70余亩土地,种植了黑花生、玉米、水稻等作物。
由于黑花生售价是普通花生的一倍以上,蒋丽英逐年扩大种植面积,2012年时种了200余亩。
此时,问题出现了:面积大了,用工量也变大,农忙季节花钱请不到人,错过农时就要减产。
她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效益大约在1700元至2000元之间,人工成本为每天每亩80元左右,基本占到效益的一半,再除掉土地流转费以及种子、化肥等农资开支,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最终也只是收支打平。
“不赚钱不说,还请不到人干活,减产了还会亏钱。这地不能这么种了!”在2013年春播期间再次遭遇用工难问题时,蒋丽英果断投入30万元购置了2台旋耕机、2台播种机、1台收割机,决心走上农业机械化之路,同时解决掉用工难、用工贵两大难题。
“铁牛”下了田,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但赚多赚少,这里面大有门道!
这10年里,蒋丽英在年复一年的生产中测算、比较,得出结论:她一个人进行水稻机械化作业,最合理的种植面积是300亩至350亩之间,按每亩产1200斤稻谷算,可收入10万元。
“种200亩水稻时,插秧4天能完成,感觉我还有点空闲,若增加到500亩,这个环节就要6天时间,又有点来不及。”蒋丽英说,按照种植技术要求,插秧后7天就要开始给水稻追肥,所以种200亩时明显工作量不饱和,而种500亩时则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而一旦“踩”不上下一生产环节的时间点,就是一步迟步步迟。“基本上到控草环节,就要晚上20天。那时草已长壮,秧苗还很弱,除草剂的剂量就要增加近一倍,而且效果还不好,最终每亩产量要少上100斤,这算下来岂不是亏了?”蒋丽英说。
所以,蒋丽英总结的经验是,农业机械化效率高,但也要做到适度规模。至于多大的规模才叫适度,这就要根据农机操作的熟练度、对技术环节的把控等因素综合判断。
最近两年,随着无人机装备的升级,加上对农机作业流程的优化,蒋丽英的最大作业能力已经提升到500亩,效益随之增加到近20万元。“比如,以前播种时,当天作业才开始拌种,现在我们就会提前一天拌好,这样一来,效率就能提高不少。”蒋丽英说。
所以,农业机械化种植的适度规模,就是要在种植技术流程执行规范到位的基础上,根据农机操作的效率来制定作业面积。而这一规模,也会随着装备升级、作业流程优化等环节有所增加。
“不管怎么说,农业机械化是种粮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蒋丽英说,若一个人承包300亩地,购置几台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就能轻轻松松种好地,且5年内能收回成本。
种粮必须“精打细算”
一点一点把效益“抠”出来
在南川河图镇中图村,村支书唐科忠则走出了一条“精打细算”的种田路。
夏至时节的中图村,一片丰收景象,村民正在加紧收割毛豆、紫苏,紧接着糯玉米、高粱、水稻也将进入收获期,村民们的劳作“日程表”已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中图村没有任何优势,但也谈不上有什么不足。前几年,返乡的包工头唐科忠接任村支书时,村集体账上只有500多元。
与此同时,他面临的现实是:全村共3000余亩土地,但6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70余人,还以妇女为主。
“土地可以说是村里为数不多可利用的资源了。”唐科忠说,可要把这一资源盘活,发展产业,算下来一个人就要种40亩左右的地,这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大家都觉得种粮不赚钱,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千把块钱,所以宁愿闲置也不愿种。”
怎么办?2021年,唐科忠带头成立了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决定带领村民一起种地。
他先拿出其中1800亩,引入两家农业公司发展茶叶和蓝莓产业,对于剩下的1200多亩土地,则开始了“精打细算”,不仅要把土地都利用起来,还要提高利用效率,把地种出效益!
为此,熟悉农情农时的他,制定了周密的生产计划表,根据海拔高度、农事茬口,规划了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油菜、蔬菜、渔业等多种产业。通过套种、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应种尽种,把土地的价值“吃干榨净”。
“比如发展稻田养鱼,水稻产量会略少一些,但每亩可以多收200斤鱼,实现增收3000元。”唐科忠说,2021年,他试着发展了186亩稻田养鱼,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为他带领联合社种粮打赢的第一仗。
这一仗让村民对唐科忠心服口服,开始跟着他一起种地。而唐科忠仿佛又做回了“包工头”,每天带着村民种玉米、种水稻、收菜籽、种大豆……从年头到年尾,这1200多亩土地上的生产几乎一刻不停歇,不少邻村的村民都被吸纳前来务工。
唐科忠还在加工端动起了脑筋。“大米加工总有些碎米,这些损耗是无法避免的,丢了也是浪费。”唐科忠说,他就将碎米拿来加工成米酒,把米糠加工成饲料,折算下来,中图村每斤稻谷的“身价”就涨到2.75元,在传统稻谷销售的基础上能再多赚1块多。
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比如一亩高粱产值为1600元,加工成高粱酒,产值就翻一倍;油菜籽每斤3.5元,加工成菜籽油每斤可以卖15元,不仅增值还省去加工费,折算下来每斤油菜籽价值就提高到4.3元。
“我还建了个冻库,糯玉米、毛豆这些作物,我收获后可以放进去,通过观察市场动向错峰销售,价格又能提高不少。”唐科忠说。
就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下,中图村精准踩上了每个农时的节点,把每一项资源都用到了极致,一点一点把种粮的效益“抠”了出来。虽然都是传统粮食作物,去年,中图村种地毛收入有140余万元,利润约37万元,令当地人都感到惊奇。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个性化定制是潮流
除了生产环节,销售也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2016年之前,我们村上的水稻就存在卖不掉的问题,对村民种粮积极性打击很大。”南川福寿镇大石坝村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文奇说,大石坝村土壤中有丰富的硒元素,大米的口感更好,品相也很好,但看不见的“硒”却对销售帮助不大,消费者很难直观认识到它的价值。
2016年,汪文奇联合27户村民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大家“抱团”闯市场。
当年年底,在去成都的考察学习中,汪文奇看到当地不少果园通过果树认领的方式开展预售,市场反应很好,他很受启发。
“就像‘开心农场’一样,很有意思,那时候重庆这边几乎还没有这种模式。”2017年,汪文奇就拿出合作社150亩稻田“试水”,推出“私人定制”模式,每亩预售价格分别为1780元、2180元。很快,这一模式被市、区两级媒体报道宣传了出去,合作社收获了近20亩的订单。
由于“私人定制”比传统模式效益更高,汪文奇也在思考,怎么与消费者建立信任,让他们觉得这钱花得值。
在水稻生产季节,汪文奇不定期下田拍摄水稻的图片及视频向客户展示,告诉他们当下的长势情况,跟客户紧密互动,建立信任。水稻收获后,他会将产品送去专门的机构进行品质检测,并将出具的检测证明随产品一起邮寄给顾客。
作为首批定制客户,在水稻种植期间,市民陈彤还专程到大石坝村参观。“地里有写了我名字的标识牌,还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等进行防虫,即使发生了病虫害,他们也是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大部分施用农家肥,水稻长势很好。”陈彤说,她对这种从“生态农场”到“家庭餐桌”的定制消费模式十分认同,第一年水稻丰收后,全家人给予“定制大米”一致好评,她也因此成了“回头客”。
如今,合作社“定制水稻”已发展到2000亩,推出了有机生态稻米、绿色精品稻米、优质稻米3个等级,每亩费用依次为3680元、2880元、2380元。
其中,有机生态稻米完全不施农药和化肥,面积仅有12亩。“这12亩地最近7年都没施过化肥农药,土壤里没有相关物质残留。”汪文奇说,因为不打农药化肥,产量很低,每亩不足400斤,但消费者认购热情最高,在插秧时就被抢购一空。“这也体现出市场上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面积。”
随着“定制水稻”的发展,合作社还建立了大米加工厂,以每斤高于市场收购价0.1元的价格收购周边村民的大米,带动了福寿镇种植水稻超过1万亩。
“为提高大家种粮积极性,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和我们合作社共同出钱,每年免费发种子给村民,还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所以,在我们镇,种一亩水稻就比其他地方能多赚上三四百元。”汪文奇说。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实习生 石楚园
相关链接>>>
种粮有道赚钱有方
在具体生产中,到底要怎样才能让种粮有赚头?记者从产中、产后两个部分,梳理了目前能够提高种粮效益的一些方法,供种植户参考。
产中
节本 生产机械化、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购买农资服务
增效 挑选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提高复种指数(稻油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严格执行种植技术要求
防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购买农业保险
产后
延长产业链 加强产品认证和品牌打造、发展精深加工、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配套仓储及冻库
多元化经营 定制农业、农业研学、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科普、农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