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立于1958年的重庆市化工研究院,是国家最早定点从事天然气化工技术研发与精细化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中试基地。就是这样一家有历史底蕴的科研院所,不仅成功完成了转制和公司制改革,还被纳入了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科改示范行动”。您能谈谈化研院成为“科改示范企业”以来的变化吗?
兰剑平:2020年,化研院作为转制科研院所,迫切需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以强烈的改革意愿和决心提交了“科改示范行动”改革方案,并有幸能够成为全国首批204户科改示范企业之一。入选“科改示范行动”后,化研院在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综合施策,“真刀真枪”地干改革,不断为科技创新松绑赋能。
上级单位重庆化医集团非常支持这次改革,把化研院定位为集团的公共研发平台,要求化研院发挥集团“1+N”伞型研发创新体系中“1”的引领作用,服务N个产业发展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梳理了研发方向,把天然气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特殊功能单体及其下游高分子聚合物产业、高端精细化学品、绿色低碳技术等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把研发、工程转化、产业孵化、技术咨询和技术经纪人作为我们的业务主线,与之前相比,整个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了。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推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中的“牛鼻子”作用,把生产经营责任下沉至经理层,经理层再把任务分配至具体部门、子公司,最后会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员工,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季度、年度考核挂钩,与薪酬、职务晋升等关联,把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落到实处,我们的员工和干部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增长了32%,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增长了52%。我们也建立起“N+1”创新激励机制,在重庆市国有企业中率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红,项目组成员可以享受项目转化、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的收益分红,至今已经有4个项目纳入分红范畴。
科技创新是化研院成立的初衷,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非常重视研发创新,近3年化研院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在20%以上。这几年,我们也在摸索什么样的研发创新架构、团队组建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创新协同效应,探索出快速高效的决策、“固定”+“机动”的项目组成员模式、项目负责人充分的授权,更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推进效率,我们也正按这个思路推进研发创新。科研平台方面,去年新认定了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重庆市级创新平台、资质6项。技术原创方面,化研院自主研发的特殊功能单体绿色合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系列产品从6个发展到25个,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奖,2023年进入国务院国资委新材料创新“熠星大赛”的复赛,发明专利数量是以前的7倍,行业、地方标准也有了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