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植非遗 铸魂强技 重庆工贸职院服装专业“国色匠心”的智能实践

  近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职业教育周成果展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鞋服作品成为现场“亮眼”所在,这些佳作根植传统技艺,融合现代化智能教学,成为了重庆工贸职院做好“国色匠心”智能实践的佐证。

  所谓“国色匠心”,是重庆工贸职院服装专业以“根植非遗、铸魂强技”为核心,在服装产业集聚区内,基于非遗培养大批能拉动区域服装产业向高端转型的智能工匠,在“染国色传国技成国才”育人实践中体现学校的匠心精神。

  职业教育周成果展上,同学们身着各色传统服饰进行展示。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市首批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立项专业,学院立足西南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通过传统课程嫁接和工作室研学课程强化,让学生在非遗中学服装设计、学工艺结构、学传承创新,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活化传承西南民族服饰技艺。

  “国色走入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非遗体验到全方位深度融入,拓宽了非遗在专业中的认识,增强了以中国传统民族技艺全程融入拉动专业提质培优的自信,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理念。

  学校2022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胡华芳纯手绣作品。

  “四大课堂”强基润色 传统技艺插上“智能”之翼

  学校结合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将非遗与服装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全方位、立体化打造“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体验、课外活动与竞赛、在线网络学习”的四大课堂,全面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夯实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上以“强化基础、活态传承”为目标,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知识传授向项目式学习转变,将非遗嵌入专业课程。以蜀绣、苗绣、扎染等为载体,实现非遗的多层次、全方位嵌入,构建了螺旋上升式的“双线”课程体系。教学由夯实专业技能拓展为综合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职业精神,在传承创新中培育文化自信,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同时,学校打造“馆室一体”传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聘请非遗大师通过师徒式传习、项目式教学,受教育者实现个性化学习;建立线上西南民族服饰资源库,通过对服饰资源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实现了西南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资源活态化传承,使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互动、作业作品互动,形成具有可辐射、可推广、智能化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应用新生态。

  学校教师在全国鞋服饰品产教融合联盟2023理事(扩大)会议上领取理事证书。

  “双元共进”育人提色 课堂实现教学成果转化

  教学之外,学校构建“双元转化”的评价体系,分进合击,不断提升育人效能,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到成果转化稳步有效。

  其中,“一元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学分转换机制,激发学生从作业到作品再到商品甚至爆品的转化动力,涵盖在线时长、作品发布数量、承接项目数量和客户反馈等多元素,以校内外、行业内外点评率和转发率为核心的准职场评价。

  “一元”通过作品盘活成果转化通道建设,搭建反馈式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培育服装商品校企转化经理人,与企业建立服装交易网,催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从注重知识、技能要素的评价向注重过程与成果相结合的评价转变,再到过程向成果转化的飞跃。

  学校师生参加2023年重庆高校年度十大“双创”明星评选终选路演暨颁奖典礼活动。

  2016年以来,学生以“西南传统服饰文化”主题完成的设计作品超过3800件。其中,2022届优秀毕业生胡华芳创设品牌,致力于旗袍等服饰创新设计,2020年获重庆市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重庆市十大“双创”明星。学校获得“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纺织服装先进单位”等称号,1人被表彰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校长”、4人被表彰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等。作为牵头单位,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级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2016年至今,学校获得由教育部、省级单位颁发的22项奖项。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