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家校医”联动护航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男孩手机成瘾,家长不给玩手机就哭闹摔门;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自卑敏感,经常喊肚子痛不愿上学……近年来,儿童情绪障碍屡见不鲜,成为家长的“心病”。家长应如何应对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主任医师蒋国庆教您识别儿童出现情绪障碍的信号,守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儿童“情绪感冒”如何识别?警惕这些求救信号

  有人说,情绪问题可以自我调节,就像感冒一样几天就能自愈。但儿童情绪问题实则潜在危险很大。

  蒋国庆表示,儿童阶段情绪调节非常关键,它会直接影响青春期、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做好儿童阶段的心理干预,会减少青春期、成年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紧张、恐惧、害羞等。引起儿童情绪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成长、认知发展、家庭教育、学校社会环境等,其中,家庭是最原始的因素。”蒋国庆解释说,孩子情绪出现问题,大部分跟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有关,若家长一直采用打压式教育,打击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认同感自然会降低,容易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孩子出现哪些信号后,家长需要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

  相较于成人,儿童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表现出来的情绪问题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

  蒋国庆提醒,当孩子失眠超过一周以上,心情低落、烦躁、焦虑、恐惧等情绪持续一周,容易生气、发脾气、产生敌意,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突然出现自伤行为等就要引起高度警惕。此外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呕吐、头痛等躯体不适,若这种状况持续半个月以上,且去医院开展躯体检查没有出现阳性体征,须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接受心理诊治。

  家长应如何守护好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蒋国庆指出,家长首先要在生活习惯上养成,保障孩子的充足睡眠,注意食物营养搭配;第二,要多陪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懂得倾听,通过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关爱,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当孩子受了委屈,要第一时间安抚;第三,学会跟孩子沟通、“谈判”,拒绝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避免用否定式、命令式的语气,可采用商量式语气;第四,适度表扬、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认同的;第五,家长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产生同理心。

  早干预是关键,“家校医”联动护航

  今年以来,学校老师及家人发现小航(化名)的心理情绪、人际交往、学习态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总是独自发呆、不言不语、行为冲动、拒绝上学,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开启“家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实现院前就诊与院内治疗无缝衔接。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就门诊诊断、治疗方案等与家属、老师进行沟通,倾听家属的关注和需求,给予及时回应和建议。有了“家校医”的联合帮助,小航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此次心理护航行动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家校医”协同联动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生动实践。

  “情绪障碍可防可治,提前干预很重要。”蒋国庆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校医”联动协作,将儿童心理预防的关口前移。

  据介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目前与重庆市内20余所学校建立绿色通道,学校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可第一时间预约问诊。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医院也会主动派专业医护人员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让学生、家长少跑路。此外,为提升家长、老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促进早预防、早干预,医院会组织专业医务人员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特色专题讲堂,传递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蒋国庆表示,“家校医”联动模式的优势在于医生、老师、家长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信息互通。医生为患者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后,老师会知道如何着手配合治疗,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再将情况反馈给医生,这样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孩子后续的康复治疗。

  在精神疾病治疗上,医院目前开展特色团体心理治疗,包括绘画治疗、沙盘治疗、厨艺治疗等特色心理治疗方式,以孩子更加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干预。还开设了海豚屋、CAVE骑行、VR等物理治疗,辅助住院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宣泄,使其尽快康复。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为全天门诊,周末节假日门诊和相关配套检查也正常开放,全力满足儿童青少年的就诊需求,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灵。(翁小荔 李道国)

  蒋国庆,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3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会长、重庆市医学会精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儿童、青少年早期精神疾病的诊治、心理咨询以及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治。

编辑:许文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