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去三峡博物馆体验奇妙之夜

文艺表演现场

  5月17日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拉开帷幕。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三峡博物馆准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为观众奉上一场“文化盛宴”。

  听 千年古琴奏响《广陵散》

  5月17日晚,三峡博物馆1楼大厅内,“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让观众大开眼界。

  “奇妙夜”以舞蹈、古诗词联颂、乐器演奏和古琴表演等形式,展现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并以创新演绎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奇妙夜”的序幕在女子群舞《巴渝伶女歌》拉开。《巴渝伶女歌》曾获批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用独特的巴渝舞蹈语言,展现石壁上的巴渝乐舞伶女,在悠悠琴声中翩翩起舞的生动景象。

  文物古琴暌违千年再度“发声”,是让文物“活起来”最好表现方式之一。三峡博物馆将珍藏的唐琴、宋琴“请出”文物库房,由我国著名古琴家马维衡父子当晚共同演绎了《平沙落雁》《广陵散》《酒狂》等名曲,将观众带入了千年前的诗意世界,感受秋江意境、展现唐代气派。

  看 战国铜器虎纽錞“活”了

  三峡博物馆新展出的“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采用大型三维数字展项、数字化展柜、电子互动展陈方式等多媒体技术,将珍贵文物,如战国铜器虎纽錞于、羽人辟邪座青铜连枝灯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民众面前。

  与此同时,还利用数字创新技术,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走进观众当中,让观众看得见、听得着。

  数字创新技术的赋能,让三峡博物馆展陈方式可以更深入、更直接地突出文物内涵,打造沉浸式展览效果、丰富个性化体验,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推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当代表达。

  目前,三峡博物馆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博物馆通过文物“活化”利用项目的有效实施,致力于让民众听到更多博物馆的声音,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纵深

  博物馆文创产品出圈 特色品位价值是抓手

  5月16日下午,南京游客陈莎早早来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爱好旅游的她,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去博物馆游览,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参观结束,陈莎来到博物馆一楼文创区挑选礼物,她看中了一款清粉晶龙衔环双耳三足熏炉,立刻下单,“这个小粉炉玲珑剔透,既有重庆特色又挺别致,我特别喜欢。”

  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带火文物出圈,究竟有哪些妙招?

  有多火?

  前年全市新增文创产品1477件

  “我在朋友圈分享‘小粉炉’不到10分钟,我的多个朋友私信我,都让我给她们带一个回来。”刚刚走出三峡博物馆的陈莎又急忙返回,再买4个小粉炉。

  一个“小粉炉”为何如此吸引人?熏炉的灵感来源于博物馆馆藏文物——清粉晶龙衔环双耳三足熏炉。

  熏炉通体粉红色,由炉、盖两部分组成,炉颈斜收,腹缓缓鼓出,对称龙首衔环耳,下承三扁兽足,盖顶也雕饰蟠蝎工艺复杂,雕琢精细。

  “粉红色本来就是女生最喜欢颜色之一,熏炉很像环耳,这是女生常用的饰品,更受女生欢迎,”陈莎说,而且观赏熏炉时,它会散发淡淡粉红柔光,增添更深层次的愉悦感、满足感。

  除“小粉炉”,三峡博物馆的鸟形尊,被开发成立体鸟形尊冰箱贴,因外形酷似像“鸭子”,被网友戏称“胖鸭子”,也是一款热销文创产品。

  事实上,在重庆各个博物馆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创产品。如重庆工业博物馆将800匹马力蒸汽机零件、齿轮等工业元素,印制在丝巾上、手链上,成为热销品;重庆自然博物馆2024年开发的玛瑙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百幅·百福”“红梅旅行茶具”“红岩蓝牙音箱”等多款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增文创产品1477件(套),实现收入2439万元,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13种。

  为何火?

  不能带走的文物换种方式回家

  重庆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火了,其实全国其他博物馆文创产品亦如此。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色牌匾冰箱贴,灵感创意来源于故宫博物院中现实存在的宫殿匾额;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马踏飞燕”,一周内销量约2万件,线上线下店铺都被买空。

  为啥这么多人喜欢博物馆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创是将文化元素、文物形象巧妙融入到各类产品当中,依靠文创带“火”文物。文创产品不仅成为新的消费市场,又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重庆自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文创产品有其独特的符号,代表着历史和现代的碰撞,而且文创产品能将博物馆不能带走的文物,以另一种方式带回家,因而受到观众喜爱。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认为,文创产品更容易受到年轻消费群体喜欢,他们对新鲜事物和潮流特别敏感,尤其是有共鸣的话题更容易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年轻人经常在社交网站上,推荐各种博物馆文创清单,这也是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原因。

  声音

  文创产品凭啥持续火 特色品位价值是关键

  文创产品要想持续火,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是关键!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市品牌学会常务副会长廖成林表示,文创产品是让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走向大众,一方面观众通过产品进一步了解文物,另一方面博物馆也要提供个性化、有新颖,符合观众的产品。

  廖成林认为,无论文创大赛还是成立联盟,都要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目标,锚定文物独有性,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的新颖文创产品。

  链接

  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 赏“文物”听“故事”

  2023年重庆全市备案博物馆134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06个、非国有博物馆28个。

  博物馆热除了离不开博物馆高质量、多样化、新颖的展览,还有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文创产品创意等方面的努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赏“文物”,听“故事”,如2023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馆参观人数2136443人次,服务观众280.34万人次。同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将“玉兔奔春——新春文化系列展”“长乐未央——馆藏古代娱乐文物展”等12个展览送到各区县巡展782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462场,累计观展群众达45.92万人次,在官方微信上推出3个视频导赏和8个语音导览,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就全国层面而言,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五一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来自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游客博物馆门票的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04%,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廖平

  相关

  名人印章是啥模样? 这家博物馆有答案

  2024渝中区国际博物馆日暨文化遗产宣传月在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正式启动,一场汇集了从明代至今的中国文化名人印章实物展“物证典雅 文脉宗师”同时开展,汇集印章逾百方,最值得一看的首推弘一法师(李叔同)所用闲章“一叶一如来”。

  据悉,文彭、曾国藩、刘墉、金庸、齐白石、潘天寿等名人印章也将亮相本次展览。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免费对市民开放。(记者 杨新宇) 

编辑: 王彩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