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一名医护人员站在倒塌的废墟前,背对着镜头的他已是眼泪纵横。
大地摇晃,山崩地裂,乱石飞滚,江河堰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袭来。这场里氏8.0级、烈度达11度的地震,其惨烈程度震惊了整个世界。
身为军人的李立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人生中会经历这样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灾难;他也未曾预料到,在这场大地震中,会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更没有想到,在这场大灾难救援中,会立下一等军功,成为抗震救灾英雄!
岁月倏忽。而今李立衡已脱下戎装,任重庆市江津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回忆当年,他感慨万千:“党和国家始终是我们的最大依靠。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
组建敢死突击队,带21勇士徒步挺进
2008年3月,李立衡所在部队在四川崇州进行战备训练。“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离灾区最近的一支野战部队,救援指挥部命令部队迅即赶赴灾区救援。
灾情就是命令。李立衡随师长王凯带领炮兵团赶到都江堰参加救援。此时,交通、通讯完全中断。时间就是生命。当晚10时30分,救援指挥部命令李立衡所在部队迅速组建敢死突击队。师长决定由少校副团职军官李立衡挑选22名官兵组成敢死突击队,立即徒步前往汶川映秀镇方向。
军令如山。接到命令,李立衡的内心是忐忑复杂的,面对眼前山河破碎、险象环生的景象,危险程度显而易见。此去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能否把21个战友完整带回来?他心里是没底的。不过,他的脑袋也只是瞬间蒙了一下。“军情紧急,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应该挺起胸膛站排头……”采访时,讲到动情处,他情绪激动。
李立衡迅速在师属炮兵团挑选了19名官兵,加上军区配属的2名通信兵,组成了22人的敢死突击队——这就是后来媒体在报道时称为的“挺进震中22勇士”。敢死突击队很快集合,携带简单行装迅即出发。
临行前,师首长亲自给敢死突击队送行。他对战士们讲:“同志们,党和国家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任务!”为勇士们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队,掌声经久不息。现场气氛肃穆庄严,敢死突击队员们也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他们不知道,出发前师政治部主任黄国林已安排干部科的同志,把他们每个人的家庭地址和亲人的联系电话都记下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此行凶多吉少!
极度凶险,舍生忘死往前冲
大地震后的夜晚,大雨倾盆,暗黑如漆,余震不断。12日晚11时,李立衡和他的21名战友冲进茫茫雨幕中,沿着垮塌不堪的公路,沿着岷江,义无反顾地向着震中映秀方向艰难挺进。
脚下泥石遍地,战士们不是靠脚在走,而是连滚带爬踉跄前行。抬头是高不见顶的残损山体,低头是波涛汹涌的岷江。连绵不绝的巨石、泥浆、滑坡横亘在面前,不断有飞石从山上滚落下来,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极度凶险。出发不到10分钟,22位敢死突击队员就成了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在转动的泥人。“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震中的消息,咱们就是累死,也要朝前倒!”勇士们相互搀扶,互相鼓励着向前冲。
刚出发约一公里,就遇到一处山体大滑坡,土石将公路全部堵断,桥梁、电线杆、树木被冲得横七竖八,泥石堆积几十米高,路面荡然无存。此时天空下着大雨,四周一片漆黑,岷江穿过残损破败的谷壑,气势汹汹地奔腾而来,轰鸣着、叫嚣着,似要把勇士们吞没。敢死突击队只能把岷江作为唯一参照物,绕过巨型泥石堆,顺河谷手脚并用开道挺进。岂料,前方不足一公里又遇一处大滑坡。手电筒照射的前方,一边是波涛汹涌,一边是深沟险壑,只要一不留神滑倒,就再无上岸的可能。部队没法再顺河道开进,只能折返翻山。这是一座充满残树、杂草、荆棘、滚石的高山。因坡度太大,人在上面难以直立行走,几乎只能贴着坡面爬行。李立衡一脚踩到松动的石块,整个人往下一沉,脚下石块猛地往下滑去,幸亏战友伸出双手抓住他的肩膀,才没让他滑下陡坡。
在狂风大雨中,敢死突击队足足攀爬了3个多小时,才终于翻过那座山岭,到达紫坪铺水库发电站大坝。来不及充饥,也顾不上休息,借着手电光,发现200多米高的水库大坝已出现裂缝。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翻越大坝。可翻越大坝必须通过600多级的台阶,而台阶已多处坍塌,两旁的扶手也已变形。台阶陡峭,狂风呼啸,大雨倾盆,每向上跨一步双手必须死死抓住变形的扶手才能站稳。行至中途,突然遭遇余震,大地颤抖,人随着扶手不停晃动。“躺下!立即躺下!”李立衡大声对战士们呼喊着。惊魂一刻,身背发电机的战士孙波差点跌下大坝,所幸身旁战友及时把他拉住;战士张成勇拼命把身子贴近山壁,滚落的石头几乎贴着他的后背飞进江中;一块数吨重巨石呼啸而来,直接砸在战士刘仁州站立之处。万幸的是巨石砸在了离他不到1米的地方,在众人惊呼声中溅起的泥浆喷了他一身。
继续前行不久,一堵5米多高的围墙拦住了去路。“搭人梯,翻过去!”李立衡果断命令。夜雨狂风中,22人陆续越过高墙。李立衡回身用手电照了一下这堵高墙,心里不由得一阵后怕:只见狂风暴雨中,墙上密布玻璃尖刺,下方半米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黑暗中,悬崖犹如一个龇牙咧嘴的凶恶猛兽。“谢天谢地!如果是白天,很难想象大家看到这情景后,还敢无所畏惧地翻过去。”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赴汤蹈火,勇士与时间赛跑
13日凌晨4时许,敢死突击队经过艰难跋涉,到达漩口道班住地。雨越下越大,余震越来越频繁,泥石流越来越急。突然,强烈的余震把一座高达60米的山体震垮,迅猛强大的泥石流把两个战士的半个身子掩埋。大家拼命把两人拖出,好险!李立衡意识到,此处危机四伏,必须迅速突围,他决定利用飞石坠落的间隙,冒死闯关。
李立衡是领军者,关键时刻必须要冲在最前面,他不容置疑地说:“我第一个冲,你们后面跟上!”李立衡带头,在黑暗中迅速利用飞石坠落间隙,强行穿越乱石。当跑到塌方体三分之一处时,一块篮球般大的飞石,正好从他腾起的两腿间飞过。此后每每回想起那些细节,李立衡都心有余悸!
连夜急行军,13日早上7点30分,队伍到达寿江大桥,在附近找了一片开阔地,架设好卫星电话,第一次向指挥部报告了情况。这也是外界第一次获得震后都江堰以北路段的消息。13日上午10点13分,敢死突击队到达离映秀镇3公里处的转山大桥。几十名附近群众聚集在桥头,他们劝告战士们说:“这桥已成危桥,还有不断从500多米高山上滚落的山石,太危险了!”但李立衡清楚:映秀就在眼前,后方多少人在牵挂着里面的消息,除了必须突过去,别无选择!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山体背后就是“5·12”大地震震中所在地牛眠沟。
敢死突击队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背包绳连接成一根长20余米的滑索,从桥上把22名战士逐一索降到河滩上通过。看到勇士们毅然决然的行动,百姓们伫立在塌方地带的两头,自觉为勇士们担负起安全警戒任务。
敢死突击队员大多是年轻战士,更何况还有5名伤员。李立衡挥着手臂喊:“别怕!我第一个通过,你们注意看我的动作。”当他腰拴滑索第一个降落到河滩时,山顶碎石突然大面积滚落,他的左腿深陷进淤泥里。桥两边的群众大声呼喊:“快跑!解放军!”一个脸盆大的石头紧贴着他的头顶飞过,重重砸进泥潭中。他用力拔出左腿,不断翻滚,身上被飞落的碎石多次击中,多处受伤,但终于还是突过去了,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经过14多个小时强行军,勇士们克服重重危机,终于在13日中午12时30分抵达汶川映秀镇。
当全身湿透、满身泥浆的敢死突击队员被劫后余生的群众看到时,大家满眼泪水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有的哭喊,有的跪下磕头,有的把战士们紧紧抱住,群众哭喊着说:“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李立衡一边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灾损情况,一边命令通信兵迅速架好卫星电话。但集团军和师指挥部因正在向震中方向移动,没能及时联系上。怎么办?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越级汇报,直接把电话打到成都军区作战部。可他实在是太累太困了,架起的卫星电话离他不到5米,他却瘫坐在地硬是起不来。几个战士把他拉起来,扶着他在电话旁躺坐下,就这样打起精神哽咽着向接电话的作战部副部长报告了情况。
他们传递出的信息,让外界在地震发生24小时后,终于得知映秀受灾的真实情况。李立衡率领的22人敢死突击队,是第一支挺进震中映秀的部队。
回撤受表彰,荣立一等功
任务完成了,大家的体力已严重透支,但勇士们没有退缩,马上投入救援行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敢死突击队争分夺秒开辟了两个直升机起降场。此外,李立衡率队继续向汶川县城方向突进,以探查路段路况;5月16日9时,李立衡受命率6人小分队到达草坡乡,让整整5天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村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5月31日,某陆航团直升机在执行救灾任务时不幸失事,李立衡率队开始了长达10天的搜寻……
2008年9月,部队回撤前的一个夜晚,师党委开会研究决定给李立衡报请一等功。此次救灾行动,全军区立一等功仅6人,李立衡是全师唯一一个立一等功的。
9月20日,队伍撤离当天,闻讯赶来的群众挤满了道路,挥舞着自制的红花与官兵们道别。回撤的军车在人群的簇拥下不得不放慢了行进速度,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浓浓情谊,弥漫在整个映秀镇。
部队回到驻地,受到热烈欢迎,万人空巷。李立衡作为功臣代表,在欢迎大会做了深情真挚的发言,他说:“在这场人与灾难的斗争中,我始终以军人、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刘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