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大足:数字技术助力“千年文脉”续写新时代文明之光
2024年05月13日 14:13 来源: 新华网

5月12日,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内参观。新华网 发

  新华网重庆5月13日电(韩梦霖 宋琰)“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依旧感觉很震撼。第一次是因为石刻造像的艺术魅力,这一次则是被8K球幕电影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惊艳到了!”5月12日,游客陈女士参观完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后发出如此感叹。

  千年风雨过,艺术天下殊。大足石刻起于唐末、盛于宋代,是一幅宏伟壮阔的唐宋代风俗画卷,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重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

  “如何让大足石刻在新时代新语境下‘活’起来,让精美的石刻会说话、讲故事,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足石刻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大足区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运用数字技术和现代化影像展陈手段,对大足石刻进行数字转换,开发数字化旅游产品,打造了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充分领略石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如今,这两部电影已成为大足石刻游览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是一部可以“躺着”看的电影。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平躺在宽敞舒适的影院内,头顶球幕上的千手观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随着画面的推拉摇移,观众也跟随电影一起进入历史长卷中,科技感、体验感十足。

观众在观看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新华网 发

  漫步于大足石刻景区内,千年前匠人们开凿石窟的声声锤音,仿佛依然回响在山谷之中。为保护好这片开凿在崖壁上的“不朽传奇”,大足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大足石刻数字化工程,应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技术为石刻“照相”,通过数字赋能让文物监管“看得见、守得住”。

  在一处文物修复和保护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手持三维扫描测量仪器,对石刻雕塑拍照登记、定位坐标、记录数据,当场将原始信息上传至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大足区已将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石刻病害勘察研究、病害诊断分析与治理以及保护工程施工等过程,开展文物虚拟修复,进行修复方案与效果的比选,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含量。

工作人员利用数字技术对大足石刻进行修复和保护。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修复过程中,数字技术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千手观音造像包含有金箔、彩绘、石质等不同材料,构成要素丰富,雕凿结构复杂,修复难度极大。基于三维模型的虚拟修复技术就成为了重要辅助手段,为修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最大程度保证了修复的科学性。

  不仅如此,以石刻三维模型为基础,景区对龛窟造型进行了数字化展示,并通过VR、AR等手段,实现了观众与虚拟石窟场景的交互体验,使石窟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

  走进大足石刻监测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大足石刻监测预警系统”前端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和分析走势图。据介绍,这里的监测数据可同步传送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

  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文物本体、文物环境、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以及保护管理等18个大类、70多个子项,构建起了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对接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遗产监测链条,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实现了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

  “当前数据显示,景区人流量较大,请启动预案引导游客错峰游览。”在监测中心内,景区管理人员根据监测预警系统采集的游客管理数据,通过GIS可视化管控系统,及时发出管控指令。此外,通过大数据还可以描绘出游客群像、分析游客行为,为旅游推介等提供参考。

  数字技术还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在大足石刻景区内设置有多处“扫一扫,听讲解”的二维码,游客只需用微信扫一扫,便可获取语音、图片、文字等讲解资料,更加详细地了解有关大足石刻的知识。

  “自助讲解服务就像一个随身讲解员,自己感兴趣的可以让它重点讲解,不懂的还可以重复讲解,非常方便。”一位游客说。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内,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文物。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