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您认为当前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还面临哪些阻碍?中国民贸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蓝军:从我们长期考察调研形成的经验总结来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资源供给不充分、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乡村振兴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城乡资源联动有限、产业发展成本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率低等问题。从产业发展层面来说,民族地区农业产业与特色品牌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规划,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新格局。从民族产业本身来说,产业链供应链难以形成有效联动,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经营主体发展理念有局限,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品牌辨识度与消费动力不够,最终导致价格不高。
中国民贸作为促进民族经贸、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社会组织,提振民族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带动群众富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等优势。中国民贸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多个方面着手破局。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资源富集池。
二是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新生态,厚植数字新质生产力活跃土壤,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速培育农业领域新兴产业。
三是深刻把握品牌赋能核心优势,全面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体系、标识体系、传播体系、营销体系、战略体系。
四是不断延伸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宽度,拓展传统渠道网络、创新电子商务新业态,着力打造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
五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穿针引线”作用,持续为民族地区引进人流、物流、财流、智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六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和产业一线。
七是不断凝聚乡村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