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工程职院学生易珏:与苍蝇打交道的“00后”

  从耳濡目染到专业学习,再到即将走出象牙塔实现养殖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00后”学生,整日与苍蝇、蛆虫、牲畜粪便打交道,不断对蝇蛆技术的应用进行改良,潜心钻研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高效路径,为家乡养殖产业带去了绿色生机和新的活力。

  小苍蝇有“大作用”

  说起恼人的苍蝇、蛆虫,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在易珏眼里,这些可是绿色养殖的“宝贝资源”,有着“大作用”。

  作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自湖北的易珏自2021年就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就着手钻研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在专业老师董静的指导下,易珏萌生出了生物化处理畜禽粪便的想法。经过研究,他发现蝇蛆技术可以应用于畜禽粪便的处理。

  “通俗来讲,就是利用畜禽粪便进行苍蝇养殖,而苍蝇产卵孵化后的蝇蛆幼虫因富含蛋白质,既能加速畜禽粪便发酵转化为有机肥,也可作为蛋白饲料进行喂养,提升养殖物的免疫力及产品质量。”易珏介绍。

  初期,易珏频繁奔波在重庆、湖北两地,抓自身学业的同时也兼顾蝇蛆技术的研究。他还利用假期,走遍了重庆、湖北两地百余个县镇的几百个养殖场,开展大量调研,了解、统计各中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对于粪便处理的看法和需求,初步建立起“养殖物—粪便产量”的标准模型。在易珏看来,“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有了扎实的调研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回到学校易珏便一头扎进了蝇蛆技术转化落地的研究,成了学校里“养苍蝇”的人。每天出入蝇房,从早到晚十多个小时,他都和苍蝇、蛆虫待在一起,对蝇种的个体大小、产卵量、孵化率以及成分含量进行长时间观察记录。

  易珏(左一)布置蝇房。

  “说实话那时候挺辛苦的,在蝇房研究的期间很难有食欲。而且研究初期,苍蝇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易珏解释,最开始在重庆进行蝇蛆技术的实践应用时,蝇种难以适应环境而死亡率过高。

  环境艰苦与技术难题没有成为阻碍易珏停滞不前的“绊脚石”。在长久的观察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易珏选择通过迭代择种和人工干预,提高蝇种的适应性。即在每一代系的蝇种里选择素质最好的一批进行下一代系的繁育,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蝇种符合要求。而在此过程中,还要添加环境控制系统,人为控制光照时长和温度,让蝇种达到预期标准。此外,还要让蝇种在强磁环境下进行繁育,同时配合药水侵泡及物理刺激,让蝇种在繁育过程中保持高抗菌肽含量,并通过迭代进行固化。

  对科学技术的精益求精让易珏不断对蝇种适应性及自体抗菌肽含量进行改良,苍蝇不再“水土不服”,蝇种还实现了品种优化,畜禽粪便处理周期也大大缩减,更好地实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为家乡土地注入绿色活力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是湖北省养殖大县,蛋鸡养殖行业在湖北省内颇具生产规模。而易珏就成长于团风县的一个普通小山村。

  2012年,易珏的父亲从北京返乡开设养鸡场,带领当地乡亲大力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近年来,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部分养殖场经常因粪便处理不当导致养殖物大量损耗或受到环保部门处罚。于是,如何便捷处理粪便逐渐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迫切需求。

  从小耳濡目染,易珏对养殖行业原本就具有深厚的兴趣和认知,也日益知晓便捷处理粪便对发展养殖业的重要性,2020年起他便开始自行研究。缘于此,易珏选择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专业化学习,希望加深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理论提升和实践研究,将其有效运用到养殖行业的创新发展领域,让他也能够像父亲一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带去新变化。

  可喜的是,在易珏进入大学的第二年,他就带着改良后的蝇蛆技术回到了家乡,建起了粪便处理基地,帮助当地的养殖户实现了畜禽粪便的循环使用和有机利用,为自己生长的土地注入了绿色生机和新的活力。

  易珏带回的蝇蛆技术帮助家乡不少养殖场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

  依托技术研发前期调研中建立的“养殖物—粪便产量”标准模型,易珏针对家乡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设计并改良了相应的处理设备,让各个规模的养殖场都能在应用技术的同时减少成本冗余。如今,当地的养殖场在没有粪便处理的掣肘下敢于扩大规模了,部分个体农户也能够通过蝇蛆技术,出售由畜禽粪便转化而成的蛋白饲料和有机肥实现额外创收。

  而易珏的新技术还被黄冈市养殖协会列为了绿色改革模范技术,现在已经有三座处理基地投入生产,日粪便处理量达到了百吨。

  把新技术应用到更多领域去

  蝇蛆技术对家乡养殖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让易珏决心进一步扩大技术的实用范围。考虑到粪便处理难题同样也困扰着其他养殖户,易珏继续加大对地方养殖户的调研走访,将蝇蛆技术应用从鸡粪、鸭粪、鹅粪,普及到猪牛羊等大型畜禽,帮扶到更多养殖户解决难题实现增收。

  经过调研,易珏发现重庆市丰都县虽大力发展养牛业,但当地山路崎岖,受地形条件制约,使得牛粪处理经济收益低下,少有人愿意提供粪便处理服务,导致丰都当地的养殖业规模难以扩大。

  去年8月,易珏去到丰都县,与丰都养殖协会会长张林葱就牛粪处理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目前我们培育的蝇种已经能够实现95%的粪便处理利用率,粪便处理设备可达到单套单日五吨的处理量,同时还有小型半自动化设备提供给小规模养殖户进行使用。”易珏说,自己的研究项目已基本实现了转换落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易珏及其创新创业团队配套了专业实验室,并提供相应设备。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易珏的创新创业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易珏在由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双导师”指导下,组建了创新创业团队。该团队不仅吸纳了本校化学、生物检测等相关专业的同学加入,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专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开展蝇蛆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学校还为团队配套了专业实验室,提供了环境控制和检测设备,方便团队完成蝇种的繁育和检测工作。

  团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目前我们正与西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进行合作,展开新一轮的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易珏说,接下来,团队将着手开展设备一体化研究,实现产业协同改造,为养殖行业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