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策展人叙事艺术,“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化身艺术课堂

  一幅画背后的故事是如何?一个装置由何而来?一个艺术家生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环境下是怎么样创作?3月19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上,三位策展人现身解惑,把展厅变为课堂,让观众真正“沉浸学习式”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在展厅进行讲解。

  “此次我们展览策划的大前提是基于中国和东南亚具有文化相似、文脉相同的历史渊源,此外根据地理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确定了展览‘比邻共潮生’的主题”,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本次艺术展策展人何桂彦表示,策划本次展览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重新审视与看待不同地域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中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基于本土的历史语境、社会发展与民族诉求,所构建和探索的现代之路。他还介绍,因着“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艺术展邀请到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41位艺术家100余件艺术作品参展,涵盖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丰富的艺术形式。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人陆向怡正在讲解《最后的暹罗鹿》。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人陆向怡以及东南亚方的联合策展人米开拉‧塞纳 (Michela Sena)向大家共同导览、讲述涵盖美术馆1号展厅到2号展厅,包含《寂然之夜》《包容》《蔓延》《保持理智》《花园》《嘲笑鸟》《无题2010》等几十幅海内外参展作品背后的故事、背后的语境或想法,透过这个跨文化、跨区域、跨媒介的展览揭秘讲解,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传达给大众。

  “因为文化情境不一样,每一件作品带给大家的感觉、理解是不一样的”何桂彦讲解到,每一件当代艺术品,不像古典绘画、学院绘画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和解读方向,而是因着每一个人的经历、感受不一样,得到的意义和感觉也会完全不一样。展览的核心旨在向大家传达:在一个全球化背景当中,地域性以及个体、文化的差异性而带来丰富性。

  雕塑《理想国金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庞茂琨致辞表示,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本次展览既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合作、交流互鉴的一次尝试,也是四川美术学院拓展国际视野、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努力探索,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扩大川美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川美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