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春走基层|重庆下庄:“天路”变成幸福路
2024年02月10日 17:09 来源: 新华社

  大年三十下午3点,在四面环山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一群返乡人正聚在下庄党校的阶梯教室里观看电影《开山人》。

  电影讲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辈从1997年到2004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8公里出山路的故事。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风光。(资料图片)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袁孝鑫是一名“90后”,她不仅是“下庄扎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去年10月村里刚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袁孝鑫高兴地介绍着下庄去年的成绩:2023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柑橘等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是修路前的数十倍。

  下庄村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过着贫困日子。“天路”修通后的20年间,下庄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幽幽山谷里的幸福回音越来越响亮。“现在的情况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踏上归乡路,修路人安享晚年福,带头人步履不停下。”袁孝鑫说。

  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下庄扎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孝鑫在创作扎染图案。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除了袁孝鑫,“90后”彭淦也于2021年回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最近,他欣喜地看到,自己经常散步的“天路”,迎来了许多返乡人。彭淦表示,他们年轻一代以前其实并不知道修路的危险,因为父辈们都很少叫苦。现在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才知道这条路的分量。

  今年62岁的杨元鼎是当年108位修路人之一。如今,他坐在用作农家乐的自家3层房屋里,一边烤火,一边感叹:“我都没想到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受益。”

  2004年“天路”修通后,杨元鼎顺着公路走出大山,辗转各地打工,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15年,他又搞起了新产业:建成2层小楼,办起农家乐。由于村里旅游业发展红火,他又加盖了一层楼,两个女儿去年也回来开起了农家乐。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在餐厅前忙碌。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此外,村民们即使不在下庄,也能通过出租民房、流转土地等方式获取收入。当年的修路带头人毛相林坐在自家小院里,指着前面正在动工的小楼说:“你看,这家人平时不在下庄住,把房子租给公司发展民宿,每年能有几万元收入。”

  今年65岁的毛相林,虽然已经带领村民们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但他一刻没有停歇。他习惯早上起来在村里转一圈,一边走,一边寻思哪块地适合做文化广场、哪里又可以开发建设老年食堂。“岁数越大,想法越多,越停不下来。我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下庄还可以发展得更好。”

  修路带头人毛相林在下庄精神陈列馆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电影结束后,袁孝鑫又四处动员大家报名参加大年初一下午的拔河比赛。在村委会工作小半年,袁孝鑫也曾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工作压力大而郁闷过,但如今她逐渐适应了自己的角色。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当年父辈修路时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袁孝鑫表示,下庄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她希望她能为村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陈青冰)

 

编辑: 刘磊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