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月31日电(曹妤)农民科学家、田野研究生、小小发明家……在重庆荣昌,科技人才培养贯穿于不同领域、不同阶段。
“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如何做好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荣昌区科协给出答案:聚焦科技工作者急难愁盼,优化成长建功环境,破解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之道。
秦兆华正在介绍智能农业管理平台。新华网 王位 摄
“科技特派员”为农民增收“添智增力”
眼下,正是橙子上市的季节。重庆市荣昌区昌州街道八角井村秦橙智能综合产业园内,金灿灿的塔罗科血脐橙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一派丰收景象。
柑橘科技专家大院内,秦兆华看着大屏幕上晚熟柑橘综合管理平台显示着当下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数据,自信满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村里,秦兆华是响当当的柑橘大户,在外,秦兆华还有一个身份——荣昌区科协科技特派员,农民当上了科学家?这要得益于荣昌区科协着眼于发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基础作用,建立起“科技专员+联络员”服务模式。
“科技成果是流动的,不能锁在抽屉里。”秦兆华认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就是把农业产业基地作为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带头作用。
如今,在荣昌,有越来越多秦兆华这样的“农民科学家”走进田间地头,一支技术创新和科普工作人员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成为乡村振兴“土专家”“领头雁”,为农民增收“添智增力”。
王庆华(左一)与冯浩为荣昌肉兔注射药剂。新华网 王位 摄
“科技小院” 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渝西“肉兔之乡”,肉兔产业是观胜镇的支柱产业,全镇常年存栏种兔2.2万只、年出栏商品兔150万只,肉兔年产值近2亿元。
陈乐和冯浩是两名研二的学生,就读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兽医专业。二人轮流入住科技小院,为当地的企业和养殖户进行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
“只有走到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学研究才算真正有意义。”冯浩边说着边翻看去年的130多篇科研日志,“养殖业防大于治,乡亲们好多养殖经验都是几十年的‘老把式’,难免会有惯性思维。我们将最前沿最科学的养殖技术告诉他们,现在乡亲们遇到养殖难题,就会习惯性地走进‘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田野。
荣昌肉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庆华认为,“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打通了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一方面可以辐射带动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让越来越多农业科技人才走出‘象牙塔’,脚踩‘泥土地’。另一方面,可以面对面培养当地农民,有利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王庆华说到。
荣昌区学院路小学顶楼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新华网 王位 摄
“大先生”培养“好苗子” 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
“这是一个智能行李箱,人们外出东西太多不方便携带,有了这款安装智能芯片的行李箱,可以手机操控行李箱,解放双手。”在学院路小学,每个教室的门口走廊都有一面创意展示墙,稚嫩的笔触记录着一个个充满创意的设计。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已经成为该所小学的一大教学理念。作为一名自然科学课老师,黄珍辉坚信“科技改变未来,创新思维要从娃娃抓起。”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全区首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实践工作室,近2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学生的创意作品,一面展示柜,密密麻麻摆满了创意手册。“这里有一万多份学生的创意设计,是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黄珍辉介绍。
创意设计不仅来自课堂,更源于对自然实践的探索。
教学楼顶楼,有一方黄珍辉和学生们的“秘密花园”,几百平米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内,放置着孩子们亲手培养的各种果蔬和小动物。
“孩子们参与它们的成长,不仅可以获得劳动技能,也可以从中感知生命的力量和科学的奥妙。”黄珍辉介绍。
“只有热爱科技的孩子多了,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我们的科技强国梦才能真正实现。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在助力‘双减’上做出了荣昌特色。”荣昌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黄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