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白马乌江大桥通车。新华网发(代娟 摄)
新华网重庆1月12日电(李海岚 代娟 胡定勇)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乌江渡口,渡工向华开着渡船驶离岸边,眼里满是不舍。因为过不了多久,他将告别自已的摆渡生涯,另谋生计。
发源于贵州的乌江奔腾至大娄山脉尾部,仍气势磅礴、江水汹涌。江水虽滋养了沿岸村民,却也阻隔了村民的交往。在没有桥的岁月里,渡船是沿江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向华也是从父辈手中接过了船篙,成为了一名“摆渡人”。
一江隔两岸,近在咫尺,发展却大不相同。
杨柳村村民过去的“摆渡”生活。新华网发(代娟 摄)
位于乌江南岸的铁佛村地处319国道,交通便利,发展蒸蒸日上。而北岸的杨柳村受制于乌江的阻隔,村民看病、卖猪、买年货、走亲戚,都要两头等船。
“有时候抬猪的脚踩滑了,连人带猪就滚下了悬崖。”村民刘强深有感触。
“有座桥该有多好。”修桥,成为杨柳村多年来的梦想。
村民见证白马乌江大桥通车。新华网发(代娟 摄)
2019年,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杨柳村人民翘首期盼的大桥也在建设范围内。2023年12月28日,杨柳村人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的通桥梦想。
通车仪式现场,向华也去了,虽然他不是本村人,也即将失业,但他替杨柳村人民高兴。
这几年的摆渡生活,向华看到了杨柳村人对桥的渴望,也见证了村子里交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未来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也许还能在观光旅游业上谋个生计。”向华说。
即将结束“摆渡”生涯的向华坚守最后的岗位。新华网发(代娟 摄)
如今,杨柳村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夜晚出行灯火通明,既安全又舒心。随着杨柳村通桥愿望的实现,村民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人群中的代元光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杨柳村桐麻组的组长,也是渡船的承包商。虽然渡船上岸后,他少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但能修通这座桥他更高兴,已经在着手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把500多亩土地管起来,栽果树建鱼塘。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期盼和规划,越谈越起劲,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大桥通车进村,杨柳村村支两委干部也正在谋划村里的未来,其中两项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水果种植。
村民关小华说得最实在,“准备买个车,回村搞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