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27日电(记者刘恩黎)全国首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27日在重庆市南岸区开幕,由全国近百家文博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64件/套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及系统悉数亮相,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前景。
多场耦合实验室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恩黎 摄
展览现场,敦煌研究院的专家通过模型和视频展示了经十余年研发的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实验室由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组成,能模拟风、雨、雪等不同天气和四季气候。”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多场耦合实验室能真实高效地还原文物在不同气候环境中的劣化过程,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还能加速推进文物保护新材料的研发。
数字化洞窟壁画复原。(受访者供图)
如何减少出土文物遭遇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由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打造的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
“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不仅为传统田野考古提供了一个恒温恒湿的稳定环境,还能通过多重技术手段帮助考古人员高效完成土层清理、文物发掘提取、测量等关键操作。”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庆介绍,此前集成平台已成功应用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有效保护了出土文物的痕迹信息,帮助该遗址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发掘任务。
文物盗掘预警监测是传统文物安全工作中的重点。在聚焦文物安防的展区,一款无线电视觉监测装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款设备通过无线电视觉成像,无论是强光照射的高海拔地区,还是全黑夜晚的环境,都能全天候对文物盗掘、古建筑破坏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与监测。”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传统的安防摄像头,这款装备可通过电磁波对在野外环境中的人、动物、车辆等不同对象进行大范围、稳定的探测。
无线电视觉监测装备。(受访者供图)
此外,针对古建筑、古遗址等内部结构复杂、人为行动多样的场所,该设备也能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工作人员介绍,以对布达拉宫的监测为例,设备能独立判断敲、砍、锯、砸等破坏文物的动作幅度,实现人为盗窃破坏行为与作案工具的双重监测,并据此作出精准预警。
智能防护门、移动微型消防站、振动倾斜监测终端……如今通过科技赋能,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提供了智能支撑。
与会人士认为,文物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何让这些珍贵文物体面、有尊严地“活起来”,文物保护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