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3个案例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做法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情况的通报》,以清单形式通报了全国61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重庆有3个案例入选。

  这3个案例分别为:《重庆市秀山县构建农村电商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重庆市南川区以“稻”为媒,开辟乡村振兴新“稻”路》《重庆市培育柑橘“致富果”,推动消费帮扶提质增效》。

  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做法成百上千,重庆的3个案例为啥能脱颖而出?记者梳理发现了3个案例的共通之处,即都是在对接农产品上行方面做出了自身的特色和成效,但又有所侧重。

  打通上行通道

  加速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农产品的上行,首先离不开通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物流运输的畅通能够加速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让农产品的上行之路越走越宽。我市上榜的3个案例,均对通道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提升。

  如秀山县在构建农村电商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基础设施。“我们依托秀山良好的区位优势,建成了城乡配送网络、区域分拨网络、全国直达网络。”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乡配送网络上,秀山建成了12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300多个武陵生活馆、邮乐购等乡村服务站点,规划4个片区7条乡村物流线路,构建县与村、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服务路网。在区域分拨网络上,建成武陵山区唯一的韵达快递分拨中心,打造武陵山仓储物流枢纽,建成武陵山区农产品、水产品、肉禽产品等流通中心,实现仓配一体化。而在全国直达网络上,建成投用武陵山冷链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开通秀山—粤港澳大湾区、秀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冷链物流专车,实现沿海地区海产品、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双向流通。

  6月26日,秀山县隘口镇新院村白沙组村民杨忠华,又拎着10余斤蜂蜜去到镇上的乡村产业园售卖。通过电商平台,他的蜂蜜将从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出发,发往全国各地。

  消费帮扶同样需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鲁渝协作消费帮扶不断走深走实,重庆积极拓展柑橘等果品在山东的销售渠道。去年,重庆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立起柑橘分拣体系、86个产地预冷库和流通型冷库、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三峡库区柑橘集配中心,形成了三峡柑橘出渝入鲁物流大通道,一件件柑橘通过机场、高铁、水运运抵山东。

  创新销售理念

  水稻“私人订制”大受欢迎

  打通和拓宽通道的同时,探索创新销售理念,拓展销售渠道同样重要,这以南川的“私人订制”水稻为代表。

  所谓“私人订制”水稻,即是一方面为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规范栽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控等种植技术,保证稻米质量。另一方面采取预订方式进行稻米预售——客户如在水稻栽插前缴纳订金,稻田里的水稻便视为该顾客的“私人订制”产品,收成全归客户所有。

  实行“私人订制”模式后,用户在买到优质大米的同时,还能选择性体验水稻播种、生长、收获等各环节,享受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乐趣。

  在南川,这一创新销售理念来自于该区福寿镇大石坝村的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汪文奇。他在一次外出考察学习中发现不少果园采取果树认领的方式进行预售,客户可全程追溯认领果树的管护信息,市场反应很好。于是他便将这种模式进行了改良,变为“私人订制”水稻,取得良好收效。今年初,合作社还未插秧,汪文奇就收到了40亩水稻的订单。

  这种方式很快推广开来,目前南川区已在石溪镇、鸣玉镇、三泉镇等10余个乡镇采用该模式预售水稻。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南川区还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围绕稻渔、稻虾、稻鳅、稻蛙等“稻田+”模式,建设“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产业基地10个,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促进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

  取得明显成效

  农民户均增收多

  我市上榜的3个案例,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以秀山电商为例,去年该县实现电商销售额18.6亿元,农产品上行件超过1000万件,带动近万户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秀山电商案例还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

  而在鲁渝协作消费帮扶的支持下,重庆打造了集“品种培育—试验评价—种苗繁育—种植生产—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成功构建“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皮渣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柑橘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372.3万亩、358.2万吨,带动107万户橘农年均增收2069元。去年,重庆柑橘在山东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南川区通过在全区推广“私人订制”水稻预售模式,目前全区“订制水稻”面积达2万亩,亩产值增加到2400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将继续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