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绿水青山该如何释放绿色红利?
2022年12月15日 16:17 来源: 半月谈

  党的二十大从“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高度,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制定核算规范、推动核算结果运用。

  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进入到全国全面铺开阶段。不少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谋划绿色发展,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多地GEP(生态产品生产总值)已经超过GDP数值。在这一绿色生态释放生态红利的蝶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踊跃参与进来,成为有力推手。

  在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村民将采摘的野生猕猴桃分拣、装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中国的山水林地,蕴藏丰富可供开发的优质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变现,正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路径可行,前景可期。

  总策划:叶俊东

  统筹实施:周清印、邓 伽

  策划编辑:郑雪婧

  调研采写:周 凯、黄浩然、杨 文、张思洁、赵英博、邹竞一、张 磊、马晓洁、李德欣、姚 羽、程济安、水金辰、赵金正、张华迎、李云平、李黔渝、崔 力、张玉洁

  之一:各路新农人助推生态资本转化

  半月谈记者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批批“田秀才”“农创客”“土专家”等新农人回到乡村,成为助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助力“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的生力军。他们以新思维探索生态产品变现新路径,靠自己的双手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种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增添新动能,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相思豆甜板栗香

  红豆在我国自古被赋予相思的寓意,红芸豆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被叫作相思豆,这里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乡”。据岢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游爱新介绍,岢岚县近年连年种植红芸豆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年均产销量在13500吨左右,全国红芸豆出口总量近三分之一来自这里。

  一群怀揣“乡思”情怀的岢岚青年返乡创业,把红芸豆做成了产业,延伸产业链,谋划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吕杰是土生土长的岢岚人,2007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食品研发工作。他看到家乡出口到国外的红芸豆原料被做成罐头又返销国内,价格翻了十几倍,于2012年回到岢岚,建立起自己第一条红芸豆罐头生产线,借“相思”传递“乡思”。目前,吕杰的罐头工厂已建成4条生产线,他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红芸豆,同时带动当地就业。

  90后焦小强2019年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岢岚创业。“还能不能做成更美味、更简易的食品?”他把目光盯在红芸豆深加工上。今年年初,他研制出一款以红芸豆做馅、20多层脆皮压制的点心,取名“相思饼”,颇受好评。

  为扩展红芸豆的“相思”寓意,焦小强还打造了思念爱人、家人、朋友等不同系列的相思饼。今年2月,相思饼被推介到“忻州杂粮走进雄安”展销会上,一句“吃岢岚相思饼,梦到心中相思人”的评价让其一跃成为网红食品。半年间,相思饼销售了近14万个。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一棵棵栗树在阳光的召唤下,撑开枝条上带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饱满的褐色果实。巍巍长城守卫一方安宁,也留给百姓独特的自然馈赠。

  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本地板栗种植粗放,销售渠道单一,越来越“卖不上价”。2017年,怀柔小伙李思鹏返乡加入父亲创办的合作社,创立“老栗树”品牌。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产品相继开发,李思鹏在充分开拓自有品牌销售的同时,也成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丰等多个品牌的供应商。“栗花可以驱蚊,栗蓬可当肥料……”李思鹏对前来参观的客户如数家珍,“我们还将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李思鹏在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展示板栗产品。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如今,渤海镇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烧肉、栗子面窝头等,成为食客找寻的那一口“乡愁”。一些青年设计师还深挖栗蓬和栗壳染色的价值,开办植物染色艺术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古老种植业和现代文旅产业正逐渐融合发展。

  “农网红”激荡一池春水

  穿梭在成片的果林中,“贡柑妹妹”陈慧头戴草帽,举着手机向全国各地网友们实时直播贡柑的生长情况。

  陈慧是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一名与贡柑相伴、与柑农为伍的新农人。过去,她看到父亲创业十年来的艰辛与疲惫,想为父亲减负。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成为父亲创业路上的“农队友”,投身德庆贡柑产业。

  父女俩联手打拼成立了公司与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通过推行“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周边柑农增收致富。截至2022年7月,公司联农带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陈慧围绕“贡柑妹妹”IP,开展直播和电商销售,以Vlog形式带领粉丝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

  今年32岁的张万露自小在秦巴山区的爷爷奶奶家长大。作为一名短视频博主,他用镜头记录着家人的一茶一饭、一言一行。老两口朴素而不失浪漫的日常吸引了超过两百万名网友的关注,奶奶做的一道道家常美食也勾起了无数网友对家乡的思念。

  辣椒种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了帮助当地农产品拓展销路,张万露收购当地辣椒,用奶奶提供的配方制成辣椒酱,通过直播带货让网友品尝“家的味道”。

  “你流浪远方,远离你生长的故乡,寻找你心中的梦想。”步入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杏花鸡养殖场,每个鸡舍角落放置着别致的音响,聂炬辉坐在一旁,对着一万多名“歌迷”边弹吉他边献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旋律,鸡群正常觅食和生活。

  将音乐与养鸡相结合,是聂炬辉养殖创新的“独门秘籍”。“从小到大,我就比较喜欢音乐。养鸡需要安全、干净、舒适的环境。杏花鸡非常敏感,放音乐可以降低鸡的应激性,让它们更好适应外界环境并健康成长。”聂炬辉说。

  根据“公司+农户”模式,聂炬辉与当地杏花鸡销售公司开展合作。“他们提供鸡苗和饲料,我们负责提供健康的鸡,按照约定价格成交。作为联系养殖户的‘中间人’,我还带着他们实现产销两旺,走上‘致富路’。”接下来,聂炬辉将抓住封开县全域旅游的契机,把养鸡场打造成为吃、住、游的生态养殖场。

  “创客”站在新风口

  33岁的谢环是湖南省桃源县漳江街道金凤村党总支书记。2011年大学毕业,谢环回家种田,现经营的家庭农场流转了稻田500多亩。

  10月,南方的中稻收割已接近尾声。谢环驾驶着收割机与另两位机手一早下到田里。稻草飞扬中,他们坐在配备了空调的新型收割机驾驶舱里,来回穿梭于田地与稻谷运输车之间。

  繁忙的中稻收割田边,是连片的晚稻耕地。谢环与父亲站在田埂上,操控着植保无人机遥控器,无人机根据谢环设定好的飞行路线,会自动完成播种、灌溉等操作。在不断运用新技术耕作的同时,谢环还积极对接米厂、拓展网络销售。

  当黄澄澄的稻谷全部机收并被烘干,种粮大户平东林今年的秋收工作告一段落。回到老家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包地种粮”的这4年,他一直把种植规模控制在360亩。今年秋种,平东林改了主意:再多流转约1500亩地种粮。

  4年里,平东林创办合作社,全程托管6个村6200亩地;搞耕种防收、秸秆离田,打通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全链条;上线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合作社农事监管和农田智能预警等服务……

  与半月谈记者交谈间,正为他优化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的陈秋风打来电话。陈秋风,也是一名90后。和大多数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不同,他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平东林的田头。

  一个是新农人,一个是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当他们对未来“谁来种地”这个农业之问产生共鸣时,两个农田“创客”在张营村拓展出了一片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平台产品要成功,必须找准用户需求,但我们不到田头、不当农民,就很难真正找到农民的需求,这是一些农业信息化产品不实用的原因。”常在田头奔走的陈秋风感慨道。

  2019年,刚接触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陈秋风根据想象开发了一款无人机飞防App,但推广时发现项目不合实际。经历过失败,农田生产一线成了陈秋风设计产品的创意策源地。

  贡柑妹妹陈慧用手机直播美好的果园风光。新华社发 张羲轮 摄

  在陈秋风眼中,农业领域是创业的新风口。“我们老了,以后农业还是要靠你们年轻人来干。”一个老农的话曾让他触动很深。

  拼多多平台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越来越多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新新农人”,在新时代活跃于田间地头。(采写记者:张思洁、赵英博、邹竞一、张磊、马晓洁、李德欣、姚羽、程济安、水金辰、赵金正)

  之二:条条大路通往生态产品变现

  半月谈记者 周凯 黄浩然 杨文

  优质良好生态产品的产生和变现,依赖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各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美丽生态禀赋变成真金白银的家底。

  “生态好就是家底足”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麟潭乡龙峰林场独石村,这个靠财政转移支付摘掉“空壳村”帽子的村集体,如今拥有了一笔1500万元的“家底”。

  龙峰林场占地3.8万余亩,老支书黄德顺说,林子虽大但过去林业收入只占群众收入的1%不到,约九成村民从中没有收益。“除了3位每月拿1500元左右工资的护林员,过去大多村民认为林子长得好不好,和自己也没啥关系,只要不被火烧、盗砍就行。”

  改变源于一项尝试。崇义县林业局局长黄学鹏介绍,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88.3%的崇义县,被确定为江西省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地区之一。经江西林业科学院专家初步核算,具有碳汇开发潜质的龙峰林场可纳入试点经营,预计未来10年固碳量可达30万吨。

  “跑到山里算‘好空气’的价值,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遭,更不可思议的是‘好空气’还能卖。”黄德顺和其他村民起初认为这些专家们是“骗子”,在“忽悠”。

  为了让山里“沉睡”的好空气从林间走向市场,江西探索建立自愿减排市场,挂牌交易包括崇义在内的3个试点县的林业碳汇。

  今年6月初,中国民生银行南昌分行在南昌召开会议,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骆明根据参会人员交通、餐饮、消耗品和住宿等计算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尽可能低碳减排的情况下,仍要购买碳汇。”骆明说,公司通过江西碳中和平台按每千克0.05元的价格购买了2.5吨碳汇。

  这笔交易的买方是银行,卖方是500多公里外的独石村,交易所得归村集体。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董事长刘超说,每千克0.05元的林业碳汇交易价格,是会同环保和林业部门,按照当前碳汇交易市场行情和企业减排成本商议出的,这一价格还会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涨价。截至目前,江西自愿碳减排市场已完成林业碳汇交易121万余宗。

  好空气虽“多”,也不能“贱卖”。实际上,在过去的两年里,老区的好空气已经出现涨价态势。2年前,江西的1吨好空气预估每吨值35元左右;如今,每吨能“卖”50元,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交易价格。这背后不仅是交易机制逐渐捋顺,也得益于“降碳、控能、增惠”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们认为“生态好就是家底足”。

  黄德顺说,村里人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如今林场正组织村民进行锄草、残次林改造,从而确保从现在到未来10年,固碳量总和能稳定在30万吨。即便是按照目前价格,1500万元对村里而言也是笔大数目,是村里的一笔重要资产。

  “在废弃矿山、闲置土地上重绘“生金梦”

  休闲步道两旁花草繁盛,多种乔木灌木错落有致……行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38号矿山公园”,如果不是高耸的崖壁,游客很难想象这个公园几年前还是一座废弃矿山。

  重庆龙九润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是该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方,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只花较少的钱就把这座公园建好,因为它是用11万多立方米建筑渣土填起来的。如果建筑企业自己建弃渣场,建设、道路维护、后期生态修复等综合成本接近200元一立方米。中梁村距离城区近,企业运到‘38号矿山’填埋一立方米渣土只需18元,不但补充生态修复资金,还降低企业成本、保障重点工程建设。”

  在重庆市城口县蓼子乡明安村冷水鱼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在展示刚刚捕捞的虹鳟鱼。

  据统计,重庆市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损毁土地面积约6154公顷。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生态修复分院院长马磊介绍,这些矿山中相当一部分是无主矿山,重庆市从2019年起实施关闭矿区有偿填埋消纳城市建设渣土,中心城区废弃矿山预估可消纳建设渣土3800万立方米,以此破解“渣土围城”、矿山修复资金短缺两难问题。

  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干部介绍,由于生态破坏严重,有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本达到每亩数万元。全区共有废弃矿山87处,2021年已消纳建筑渣土约405万立方米,获得生态修复资金2880万元,节省建筑企业成本4400多万元,完成矿山治理71处。这些修复后的矿山有的被打造成公园,有的发展农旅产业,昔日的生态“伤疤”开始“披绿生金”。

  自2021年6月开园迎客以来,铜锣山矿山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矿山关停后,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娄小梅看到生态修复商机,返乡开了餐馆和便利店。“随着矿山公园功能逐步完善,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娄小梅说。

  除了改造废弃矿山,重庆还探索地票制度,盘活耕地资源。2009年,国务院授权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重庆引导农户、村集体等权利人自愿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等复垦为耕地,由此增加的耕地数量指标形成地票,经公开交易后作为建设用地指标使用。

  “从2009年到现在,全村2400多户村民中,申请完成宅基地复垦的超过500户、复垦面积700多亩,村集体地票收益超过1000万元,从地票改革前的‘空壳村’成了现在的富裕村。这些年地票收益按规定用于道路、水利等建设,现在村账户上还有几百万元呢!”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燕坝村干部刘先丹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重庆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42万亩,增加粮食产能近6亿斤;交易地票36万亩,为近200万农民增收700多亿元,增加村集体经济资产170多亿元。重庆地票制度改革曾获得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等荣誉。

  不良土壤改良后,照样能长出良好生态产品

  盐碱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可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也照样能够培育出优质生态产品。

  过去,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只能种植棉花等耐盐碱作物。当地对重度盐碱的中低产田实施土壤改良,科学进行黄河水压碱灌溉,提升对农作物的营养供给能力,同时优选葡萄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目前葡萄种植面积已超3000亩,年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来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耐盐碱水稻种植基地,实时数据监测中心的显示屏上动态显示出土壤含盐量、效益分析、生长决策建议,数万亩耐盐碱水稻长势一目了然。“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达5.8万亩,预计产量3.7万吨,产值约2.3亿元。”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庆表示,目前耐盐碱水稻研发加工衍生产品突破70种。

  山东省潍坊市耐盐碱水稻种植基地展示的水稻制品。新华社记者杨文 摄

  此类蝶变故事同样在内蒙古上演。初冬时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草原天空蔚蓝,在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党员们正在帮助群众抢抓土地尚未封冻的有利时期种植梭梭。

  巴音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跟大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句话说到咱们牧民的心坎上。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再过两年,梭梭长高了,苁蓉也就有了,大面积的梭梭林可以给边疆增绿、给我们增收。”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受干旱等因素影响,地表沙化严重。今年乌拉特后旗在包括巴音查干嘎查在内的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通过大面积种植梭梭改善草原生态,提高牧民收入。

  牧民敖特根说:“梭梭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的优点,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还能在根部接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肉苁蓉。我们种好梭梭林,就有了致富新渠道!”

  之三:补齐生态产品变现短板

  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采访了解到,我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取得明显效果,但受目前生态项目修复资金、技术人才队伍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等因素影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有短板和阻力,需要多举措实现生态产品量质齐升,以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生态修复工程重新激活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系统化推进生态修复。5年来,江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完成造林362.8万亩,修复湿地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万亩,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基层干部表示,比起过去小面积的局部修复治理,综合、大面积的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更见成效,对生态系统效果更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山东蒙阴县以蒙山和云蒙湖周边1200多平方公里为重点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云蒙湖获批为净水鱼种大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5%的荒山得到开发绿化。浙江丽水开展以百山祖冷杉为重点的濒危物种拯救保护行动,百山祖冷杉从原存活的原生树3株、嫁接树14株,繁育壮大到原生树子代树(苗)约300株、嫁接树子代树(苗)8000余株。

  ——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福建宁德市推进石材产业综合整治;在修复绿水青山的同时,引导石材企业走上绿色转型升级之路,陆续投入近20亿元,对重点生态区域、环保不达标的石材加工企业关停提升。荒山变绿林,矿山变公园。2021年,宁德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达99.9%,森林覆盖率提升至近70%,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生活常态。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多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已经超过GDP数值。GEP是生态产品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9年内蒙古GEP是GDP的2.6倍,表明当地生态功能已远远大于生产功能。

  三大短板制约生态产品供给

  一是生态修复资金存在较大缺口。东南某省份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省尚有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约18万亩,按每亩投入4万元资金的标准估算,全省需投入修复资金70多亿元。但省级财政每年用于治理的资金不足1亿元,市县财政基本没有专项资金,导致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工作难以全面推进。

  二是工作业务支撑能力较为薄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目前生态修复方面的政策研究相对薄弱,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健全,地方生态修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省、市、县三级都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单位。

  某革命老区县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多为富民产业,但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三是生态产品市场化探索不足。一些基层干部说,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尚未建立,作为生态产品提供方,生态产品难以变现。部分地方大力探索排污权、碳汇、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但缺少清晰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核算体系,市场化探索主要局限在省域或市域。

  生态产品核算、交易仍存难点

  受访者表示,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总体上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生态产品存在认定难、度量难。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争议较大、不同区域核算结果不可比、生态产品价值变化难以监测等问题。

  在山东省微山县高楼乡,一名村民在生态藕虾混养园区内投放虾苗

  西北某地碳汇储量大,虽然开展了造林碳汇交易,但由于缺乏针对草原、湿地、荒漠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计量、监测、核算方法,碳汇产品开发存在难点。

  当前,相关试点范围多为省域甚至市域,市场活跃度和功能发挥有限。基层干部表示,有的地方本地工业规模小、污染排放少,本地企业对排放配额的需求不高,需求与供给不对等,在排污权、水权、用能权上也缺乏交易动力。东中部地区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西部生态资源丰富,如能扩大相关试点交易范围,将能实现缓解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紧张、提升西部生态价值双赢效果。

  与此同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受访基层干部说,基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是间接变现,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城市周边地价,或将良好生态嫁接到农业、旅游等产业升级之中吸引消费者。但具有升值空间的核心区域有限,且农业和旅游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配套设施大多需要政府前期投入,资金压力较大。

  而且,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也主要靠财政资金。一名基层干部说,当地国家公园共设立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商品林赎买等11项内容,主要依靠各级财政买单。

  多举措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要将公共性生态产品转化为可以经营开发的经济产品,在加大政府资金支持、人才培育的前提下,还需调动起社会积极性,利用市场机制充分配置生态资源。

  ——加大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吴世魁说,2018年以来南平市累计投资达50多亿元,大力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关部门应将省级(或者地方)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项目纳入国家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库,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陈昕建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努力破解资金瓶颈难题。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高级工程师何洪兵提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等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调动政府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积极性,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

  ——生态修复需更精准。针对不同区域要注重差异化管理,如干旱半干旱区,重视对退化林的修复改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同时,科学合理布局林地耕地,不能强调耕地保护就毁林开垦,强调生态重要就退耕还林。

  ——加强生态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要推动生态修复学科发展,不断提升生态修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打造强有力的生态修复业务支撑体系,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效率。

  和低海拔地区的沙化治理相比,西北高寒地区草地沙化难度较大、起步较晚,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加强高海拔地区沙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实现“早治疗、早痊愈”。

  ——制定生态价值核算全国统一标准。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认为,开发利用、市场交易、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3条主要路径,无论是生态补偿还是远期碳汇交易,都需要基于全国统一标准。

  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乡美石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计清香(中)在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杨石组高山生态茶园采茶。

  他建议吸纳金融机构参与,让金融机构的规则体系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相匹配,实现GEP与GDP无缝对接。同时要看到,生态产品交易变现需要完善政策和培育市场,警惕“一拥而上”后又“一哄而散”。(采写记者:周凯、杨文、黄浩然、张华迎、李云平、李黔渝、崔力、张玉洁)

  之四:跨地区共享绿色红利

  半月谈记者

  近年来,我国已在典型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以水权、排污权等生态权益为重点试点建立起补偿机制。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进一步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扩大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范围,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碳排放权抵消机制等,建立地区之间的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

  “生态对赌”涵养“生态自觉”

  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议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而过去,上游地区企业排污、下游河水长期不达标。近期,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鲁豫两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被山东省拓展应用到省内,率先在全国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县长郭鑫说,微山县与相邻8个县(市、区)签订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已将1060万元横向补偿资金支付给滕州市和薛城区。

  在典型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过去上下游地区“推诿扯皮、权责不清”的窘境,形成了“责任清晰、合作共治”的长效管理机制。

  浙江省瓯江干流7县(市、区)签订补偿协议,每年设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500万元,通过水质、水量、水效综合测算指数合理分配。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省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达到或优于Ⅲ类,醴陵每月给萍乡补偿100万元,反之萍乡补偿醴陵。签订协议至今,萍乡持续36个月赢得“对赌”。截至目前,江西80%以上县(市、区)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省累计下达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约175亿元。

  精准的生态补偿,让基层干部群众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保护的价值、破坏的代价。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开展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要素补偿。福建省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累计完成赎买面积44.4万亩,有效缓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内蒙古利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机制,保障了禁牧农牧民的收益。

  “价值变了,观念就会变。”从事生态研究的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雄伟认为,把生态保护与生态权益挂钩,体现了“权责对等、合理补偿、激励引导”的原则,有助于建立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效机制,促进生态产品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跨区横向生态补偿仍面临三重难点

  受访业界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当前横向生态补偿仍有补偿收益低、核算缺标准、涵盖类型少等问题尚待破解。

  一是补贴主要依赖财政,成本收益倒挂。基层反映,目前国家生态补偿的标准不高。南方某市发改委区域科负责人表示,当地地处河流上游,几年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大规模开展生猪整治,拆除了大量养殖场,而这笔费用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承担,粗略估计直接和间接投入达几十亿元。然而近年来,下游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仅3亿元,每个县(市、区)只能分到3000万元左右。

  国家级公益林补贴也面临同样问题。黄河流域某市自然资源局一位基层干部表示,由于过度依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从经营支出成本看,目前当地18元每亩的补助不足以支撑经营支出。从经营收益看,经营1亩公益林获得的补偿,与经营1亩果园相比,收益相差百倍。

  二是生态价值难以量化,核算标准不一。受访专家表示,生态补偿包括保护的成本、保护生态系统产生的服务价值、牺牲的发展权三部分,但目前生态补偿仍集中关注第一部分。

  此外,不少地方已试点开展区域内GEP核算。作为两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之一,江西抚州已初步形成区域性GEP核算体系,2019年全市的生态产品价值为3907.35亿元,但由于缺乏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核算标准,在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中仍难以适用。

  三是横向补偿类型单一,生态要素不全。内蒙古自治区一位专家表示,尽管内蒙古是全国4个水权交易试点省区之一,但围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权益的分配制度仍需深入改革。他建议,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平台,使生态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交易获得收益。

  促进GEP向GDP转化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GEP向GDP转化的有效手段。基层呼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生态要素建立统一的核算标准体系,健全生态资源开发补偿制度。

  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霞庄村叶杨宝,在该村稻蛙生态立体种养示范点展示生态稻田蛙。一方面,要尽快设置地区“生态财政库”,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彭文英建议,划定以流域、生态功能区、城市群等为对象的跨地区生态补偿区。对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方面的各项指标制定统一标准,并统一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等,审定生态补偿标准,审议各地区生态贡献,促进地区之间沟通协调,引导生态受益地区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对保护地区实施补偿。

  另一方面,应扩大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范围,建立地区间绿色利益共享机制。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季凯文提出,将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重要生态屏障等作为完善补偿机制的重点生态区域,在典型流域和水源涵养区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可考虑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同时,鼓励各生态补偿区内进行地区之间的协商沟通,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碳排放权抵消机制等,开展跨地区生态补偿,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采写记者:黄浩然、周凯、杨文、张华迎、李云平、李黔渝、崔力、张玉洁)

编辑: 陶玉莲
精彩图片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