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这里的文物可以“认养”
2022年09月17日 17:4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9月17日电(记者吴燕霞)在重庆,活跃着一支1600余人的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扫街”“文物认养”“文化资料梳理”等多种方式,探索社会力量推进文物保护的新途径。

  今年27岁的杨辛玥是一名人类学专业研究生,也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一名志愿者。2017年加入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之后,杨辛玥遇上了志同道合的“冰锅”等志愿者。

  “冰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吴元兵的网名。文保志愿者,保护的是散布在大街小巷甚至荒郊野岭的数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式,就是在“扫街”过程中巡查文物,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拍照记录反馈给文物管理部门。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走访大足石刻。(受访对象供图)

  据了解,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每月定期开展扫街、沙龙、讲座等公益活动,邀请志愿者共同参与文物认养等公益项目。“通过这样的群众性活动,激发大家保护文物的热情,带动更多人加入,留住山城更多的历史记忆。”吴元兵说。

  5年的志愿者经历,最让杨辛玥自豪的还是2018年她在文物巡查过程中“挽救”了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区级文物——位于渝北区木耳镇的周氏节孝牌坊。

  “当时我们巡查发现,周氏节孝牌坊被围在了开发建筑工地里,随时可能被拆毁。”杨辛玥说。

  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志愿者们将周氏节孝牌坊的情况记录并上报给相关主管部门,最终,渝北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具了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立即停止施工,迅速实施本体及边坡加固处理措施,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定牌坊本体保护方案,做好牌坊原址保护修缮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成为一名文保志愿者能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保护文物让我很有成就感!”杨辛玥说。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巡查文物后合影。(受访对象供图)

  今年34岁的万思源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文保志愿者。历史文化建筑外观是否破损、有无私拉电线、消防设施是否到位……对于他“认养”的这些文物,他都按照事先备好的表格,逐项填写并拍照,动作娴熟且细致。“每个月至少巡查一次,还要写一份报告。”他说。

  2018年,万思源主动“认养”了三处文物。他说,通过网络、图书馆查询,他全方位了解自己“认养”的文物。巡查中,他将这些文物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并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相关文章,让更多人来听这些文物故事。

  据统计,“文物认养”志愿公益服务项目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有400多名文保志愿者参与到“认养”和日常巡护工作中。志愿者对其所“认养”的文物每月至少巡查一次,且需要在每月月底前,通过“文物认养”小程序提交巡查表,以文、图形式填写清楚巡查情况。 

编辑: 陈雨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