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在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优势愈发明显,中国市场正加快成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全球众多车企巨头开始围绕中国市场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重新审视安全和效率、成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安全的供应链新链条,同时做好平衡度的把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兴 吴慧珺
回顾2022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走势,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
年初,基于上一年良好的产销行情,不少预测都给出了向好判断,主流观点认为全年汽车产销量增长能达到5%左右。到了3月中下旬,形势急转直下,因部分供应链紧张甚至中断,当月行业产销量遭遇腰斩。随后,政策支持下,汽车市场迅速强势反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其中6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业内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全面恢复,企业生产节奏加快,汽车消费明显回暖。
这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格外亮眼。不仅实现产销两旺,更重要的是,中国已逐渐成为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向标。一方面,多家跨国车企巨头开始围绕中国市场调整自身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布局;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在疫情、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正悄然发生变化。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利好政策助力车市实现U型反转
6月份,传统上是汽车消费的淡季,但今年6月的乘用车市场却是淡季不淡。据中汽协数据,6月份,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23.9万辆和222.2万辆,分别环比增长31.6%和36.9%,分别同比增长43.6%和41.2%。
在重庆江北区一家汽车销售门店里,市民章杰正在购买一款汽车。“询问了销售人员,现在购买这款车的话,可比平时节省超过5000元的购置税。”章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促使自己很快就下单购车。
回顾上半年,汽车市场能在短时间内实现U型反转,一系列利好政策居功至伟。
从4月起,为促进汽车消费,国家相继发布了减半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向汽车央企发放900亿元货车贷款、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
以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为例。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政策实施1个月以来,全国共减征车购税71亿元,减征车辆109.7万辆,总体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国家出台汽车购置税政策优惠之外,多个省市也从增加汽车号牌、购车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有力提振汽车消费:深圳年内新增投放2万个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重庆解禁皮卡车通行限制,合肥市在原有每辆2000元的电费补贴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再给予1000元/辆一次性电费补贴,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各方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迅速走出低谷,目前产销已全面恢复到正常水平。以国内产销排名第一的一汽-大众为例,其1~3月单月销量均在10万辆以上,4月受疫情影响实际销量仅8.1万辆,5月复工抢产之后达到15万辆,6月继续扩大销量迈上21.4万辆的台阶,走出了一个鲜明的U型反转,为下半年车市定下积极的基调。
新的政策还在加码。近日,中央17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从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优化汽车使用环境及丰富汽车金融服务等方面发力,持续扩大汽车消费。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处于普及的后期,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依然强烈,加上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红利,为汽车市场今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保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说。
展望下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研判,乘用车市场回暖势头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宋博图/本刊
中国渐成全球汽车产业风向标
汽车消费加速回暖,其中新能源汽车更牢牢占据“C位”。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21.6%,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目标。
业内认为,历经十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在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优势愈发明显,中国市场正加快成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
——全球众多车企巨头开始围绕中国市场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例如,基于自身发展战略,日本丰田长期以来一直抵触纯电动汽车,但在今年6月,丰田汽车却宣布关停氢能汽车工厂,停止对氢能技术的投入,转而投身电动汽车研发。按照计划,丰田未来10年将投入4万亿日元用于开发纯电动技术和产品。
无独有偶,过去在燃油车市场占据强势地位的欧洲跨国汽车集团,也正加快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项目。如投资200亿元、产能30万辆的大众安徽MEB工厂,预量产车将于今年下线,2023年下半年将实现量产投产。
此外,合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一汽-大众作为中德合资合作的标杆企业,已推出ID.4CROZZ、ID.6CROZZ等车型。同时,在与新能源技术配套的远程控车、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等领域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成立专门负责车联网的独立公司摩斯智联。
“这些国际汽车巨头加紧布局电动汽车时代,预示着全球电动汽车时代加速来临,而中国真正站到了汽车这一百年产业的前沿,或将成为行业变革的主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
——中国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上半年,一批中国新能源车企继续强势增长,加快在国际产业舞台与巨头车企“掰手腕”。如比亚迪上半年销售新能源汽车超64万辆,首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全球企业角逐的技术高地。上半年,中资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宁德时代继续保持了全球销量冠军地位,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34%;比亚迪则居第三,占据全球12%的市场份额。
技术方面,宁德时代上半年发布的麒麟电池,其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国轩高科研发的半固态电池今年将实现装车,该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60Wh/kg,电池容量可达160kWh,续航里程也突破了1000公里……随着中国动力电池在快充、安全、寿命及低温性能等方面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业内认为,中国在电动化领域已拥有领跑全球的能力。叠加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前景,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换道超车”,正迎来“智能化+电动化”的“黄金时代”。
——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
今年以来,以华为、百度、小米、360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继续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如华为加快与车企实施深度捆绑的“HuaweiInside”模式,持续深化智能网联;百度Apollo也持续为车企供应智能化软件,还加快实施Robotaxi示范运营……随着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入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速。
政府层面,工信部等多个部门正加快推动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推进单车智能、智慧道路、通信网络、云控技术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也加快实施。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日披露,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已报批发布相关标准39项,中国已初步建立能支撑驾驶辅助、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变革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众多品牌的最大单一市场,但供应链稳定性仍面临着考验。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开放的全球市场、快捷的物流运输受到挑战,汽车供应链持续“生变”、加快重塑,持续给车企带来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供应链正从极端强调成本和效率,转向兼顾安全与韧性。业内表示,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危机凸显此前汽车行业过分强调成本和效率,忽略了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此时,必须重新审视安全和效率、成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安全的供应链新链条,同时做好平衡度的把握。
长安汽车物流中心总经理兰祥文介绍,现在疫情多点散发,增加了不确定性。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企业首先将从过去的“低库存”转向更高的库存。“近年来企业的库存已经比之前有所提高了,未来可能更高,这是必要之举。”兰祥文说。
一汽-大众采取的方法是全链建储。不单单在自己的库房里建总成库存,也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建储,让整条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把建储的压力分散在各个节点,确保人员能到岗、原材料能进来、成品能出来。据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介绍,公司的目标是能建一周到两周的储备,能临时应对突发事件;在零件紧张的时刻,积极平衡资源,将共用平台的通用零件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加快构建,支撑车企强势增长。上半年,比亚迪销量强势冲高,一举夺得全球电动车企第一。业内认为,其背后固然有技术进步、品牌力提升等因素,但不容忽略的是,比亚迪是自主汽车品牌中唯一能在全产业链不受制于人的车企,如车载芯片、半导体、IGBT等领域均能不被“卡脖子”,并在供应短缺的4、5月份也能“独善其身”。
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启示。当前,多地已在开展针对性的汽车产业链延链补链行动。如目前重庆通过分析疫情下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缺项”“弱项”环节策划招商项目清单,精准招引企业,促进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落地。合肥市狠抓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组织企业统一协商、批量采购,增强芯片、原材料、元器件采购议价能力,并定期召开产需对接会,鼓励本地“芯-屏-车”企业结成稳定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韧性。
——车企与关键供应商正深度绑定,实现联合开发、数据共享,构建新兴供应链体系。业内认为,简单的订单式管理已经落伍,要建立敏捷的供应链。随着汽车产业重构,汽车供应链正从传统的垂直分层向融合网状转变。如在芯片领域,整车厂、芯片公司、软件公司正共同打造“圆桌式”的创新生态,满足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功能方面及安全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