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教育公平”始终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于一所普通中学而言,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优质资源惠及每个学生?

“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资源均等,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机会。”重庆科学城含谷中学校负责人周一业表示,学校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拓宽学生视野,借力“八中云校”项目打破资源壁垒,以“心理健康护航”关爱每一个心灵,正是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生动践行。

身处时代发展洪流,重庆科学城含谷中学校(简称“含谷中学”)没有坐等资源的倾斜,而是主动出击,以名校资源为杠杆、以数字技术为支点,深度融合,内生创造,将外部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探索出一条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更公平起跑线上的可行路径。

建校于1969年的含谷中学,是一所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随着时代发展,师资结构老化、生源质量不高、资源壁垒突出、数字化适应难等问题日渐突出,如何破题成为关键。

转机来自与重庆八中“云校”的深度合作。2023年,含谷中学主动打破校际壁垒,依托数字化手段,引入八中名校资源,全面实施“八同步课堂+双师课堂机制”,实现与八中“同教研、同上课、同作业、同考试、同讲评”。八中名师线上授课,含谷教师线下辅导、答疑、补讲,形成“四位一体”协同教学。

同时,学校建立了“双师智学班”,引入数字点阵笔系统,实时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应用,建立电子数据台账,生成学生个人数字画像,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课上,教师陈洁按下遥控器暂停键,屏幕上重庆八中名师的教学视频暂停。“刚才这个修辞手法分析,大家觉得理解有困难吗?”她转向学生,目光扫过讲台一侧的智慧屏——上面清晰显示着通过点阵笔实时反馈的学生理解曲线。几秒后,她根据数据反馈,调出预备好的补充微课片段。

简单的“搬运”和“复制”只会导致“水土不服”,真正的融合必须发生在课堂的微观层面,必须经由教师的内化与创造。2024年,含谷中学构建S2C数字教育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与教研循证化,特别是建立的全息共备机制,通过部署在教室前端的高清直播等身屏幕,含谷中学教师能够沉浸式参与八中学科教师备课、听课、研讨全过程。

“过去我们看教学录像,看到的是剪辑后的成品。但现在,能实时看到八中教师在备课组讨论中,为了一个文言文句子的解读而与其他老师辩论达成共识的过程。”语文教师李东梅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这种对思维路径和决策逻辑的观察,比任何现成的教案都珍贵。

通过全息共备机制,李东梅系统学习了八中名师课堂实录与教研过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掌控能力显著提升,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校级骨干教师,多次在区级赛课中获奖。

教师教学观念从“经验型”转向“数据驱动型”,课堂教学从“单向传授”变为“互动共生”,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和整合,正在深入改变和重塑含谷中学的教育生态,驱动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引擎”,实现从“资源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惊艳蜕变。

“太震撼了!原来课本上说的工业4.0智能制造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看到机器臂舞动有序,智能AGV小车穿梭往来,整个生产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高效精准的智能化场景时,含谷中学的学生们无比兴奋。

其实,“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含谷中学早已常态化开展。

周一业表示,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意味着要为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同样广阔的视野、同样多元的体验和同样丰富的成长可能性。为此,学校构建了“请进来+走出去”双轨育人机制,毅然将课堂嵌入广阔的社会天地,构建没有边界的“社会大课堂”。

凭借地处高校云集的西部科学城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联动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实施“智力资源下沉”计划,开展“含谷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各领域的名家进校园作主题分享,内容涵盖艺术素养、心理健康、科学启蒙、法治国防四大模块,让名家智慧成为滋润学生成长的日常养分。

如果说“请进来”是打开了一扇窗,那么“走出去”则是为学生推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含谷中学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领,系统设计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将学习场域从单一的教室,拓展至整个社会“育人场”,从培植家国情怀、激发科学兴趣到塑造健全人格,形成了清晰的教育主线。

走进重庆医科大学,学生们从“西迁精神”的故事讲述中,深切感悟老一辈知识分子“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来到金凤实验室,聆听科研人员分享探索未知的事例,学生内心的好奇心与创新之火被悄悄点燃;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庭审现场,让学生对法律的威严与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最直观、最深刻的认知……

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主动的探索和心灵的触动。

“在重医,我们听了‘西迁精神’讲座,参观了医学模拟中心。我第一次感受到医学事业的崇高,更深入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这样的课堂比书本更生动。”初三学生刘明艳感慨道。

这种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含谷中学将顶尖的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无缝对接到普通中学的课堂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公平的内容,让学生们公平享有一流的学术与文化熏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含谷中学深知,如果只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心灵的成长,那这样的教育公平是残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在含谷中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被提升至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为了让学生的喜怒哀乐被“看见”,遇到的成长困惑被“回应”,心灵的细微波动被“呵护”,学校系统化构建专业护航体系,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共建心理健康课程与咨询服务体系,设立“心灵驿站”个体咨询室与团体辅导空间,开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三类心育课程模块。

“每一次真诚的倾听,都在修复他们内心世界的微小裂痕;每一盏用心点燃的心灯,都在为年轻的生命描绘希望的经纬。”今年9月,学校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联合授课合作正式启航。西南大学团委学生联合会心晴志愿服务队的11名固定队员,以“隔周进班”的形式,走进含谷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各个教室。

“当我知道每两周都会有‘小老师’来和我们聊聊心事,分享心理学知识,我感觉心里踏实了很多。”一名初一学生如是说。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是一场为期一整个学期的“温暖约定”。

志愿者们凭借其心理学专业的学识和与中学生年龄相近的“青春同理心”,为学弟学妹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涵盖压力应对、学习动机、生命教育等青少年成长的核心议题。

同时,学校利用“5·25心理健康周”等重要节点,联合西南大学师生策划开展心理游园会、主题班会、心理剧展演等主题活动;校园里设置“心灵树洞”信箱,匿名收集学生烦恼,定期由专职心理教师与西南大学专家联合回应。

除了常态化的课程,含谷中学积极联动家庭、社会的力量,着力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面向家长群体,开设“青春护航”家长课堂,如邀请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戴琴教授开展《学习压力及调适》主题讲座,教会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如何构建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寻求社会专业指导,特邀校外心理咨询服务公司专业团队到校,为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团辅系列课程。

一堂堂滋养学生心灵的温暖课堂,一场场打开学生心扉的主题活动,标志着学校的“护心”体系,已从单一的学校层面,拓展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坚固同盟,他们不仅是聆听学生心事的“倾听者”,更是助力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在数字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下,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基层细胞,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是通过数字技术引入名校资源,打造与名师思维同频共振的高效课堂;是延伸育人边界,为学生创设无限可能的“社会大课堂”;是构建心理护航体系,让每个孩子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的温暖守候。

含谷中学用实践证明:教育公平完全可以通过借力、融合与内生创造来实现,最终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深切关注上,让“有教无类”的理想照进现实,让“因材施教”的智慧找到落点。这条路,正在让含谷中学的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份厚重的成长底气,听见自己生命拔节生长的清脆回响。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