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青少年儿童近视现状怎么样?重庆市2030年近视防控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全国近视摸底调查结果(53.6%)相比,下降1.7个百分点;在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近视分别占53.3%、37.0%、9.7%,高度近视比例降低,我国近视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8年重庆市教委等七部门印发的《重庆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控制在36%以下,初中生近视率控制在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控制在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我们今年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的主题突出抓早、抓小,请问章医生,如何通过儿保体系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呢?
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出台了文件《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这是一个里程碑。根据规范要求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眼部视觉发育特点,我们为0~6岁儿童提供13次眼保健服务。其中,新生儿期2次,分别在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时;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至3岁幼儿期4次,分别在18、24、30、36月龄时;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
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内容包括眼病筛查、视力评估、健康指导和转诊服务等。我们每次眼保健服务时,会记录此次体检相应内容,及时完善儿童眼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建立机构间的筛查、复查、诊断等信息,实现双向交换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早期发现儿童眼部及视力的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干预和诊治。
幼儿园是教育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您怎么看待“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这个主题呢?
“抓早抓小抓关键”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是指的怎样抓近视防控的三个要求。
“抓早”:就是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视力发育黄金期”,从视力健康时就要抓近视预防,尽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监测远视储备,就像给眼睛开一个储值账户,及早干预、科学预防。
“抓小”:则是要从小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哪些好习惯可以预防近视呢?例如用家庭亲子游戏替代屏幕时间。
“抓关键”:就是抓好影响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行为和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用眼、阅读光照、户外活动、糖分摄入等。核心就是要改变重治轻防观念,面向儿童、教职工、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升近视防控意识。
指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提高对孩子用电子产品的监管意识,以身作则,科学管控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方式。指导孩子和家长正确认识户外活动对近视防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上学、放学、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引导孩子多去户外活动,减少近视发生发展。指导家长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保障眼健康所需钓营养摄入。
最后,就是要落实好谁来抓的问题。珊瑚幼儿园教育集团高度重视幼儿的眼健康教育,建立“家园社专”近视防控教联体,携手南岸区眼健康科普基地,形成合力,系统推动儿童近视防控工作,落实儿童视力健康全过程动态管理,精心呵护儿童视力健康。
像幼儿园里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大多是没有近视的,对于近视或还没有近视的孩子,我们采取的防控措施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我们眼科医院建议做到“四个检查、一个建档”。四个检查是哪四项呢?一是对还没有近视的孩子,我们管理远视储备,尽量不近视或晚近视。二是对疑似近视的孩子,我们检查真假性近视,如果错误配镜,可能导致孩子的近视弄假成真。三是对已经近视的孩子,我们科学控制近视度数增长,避免高度近视的发生。最后是高度近视的孩子,我们要检查高度近视并发症,因为高度近视眼人群的眼球就像一个被吹大的气球,而视网膜就类似于气球壁受压迫而变得很薄,容易发生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甚至致盲。这四个检查在近视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做不同的检查和管理。
一个建档其实也就是“抓早”,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视力发育黄金期”就开始抓近视预防,从3岁开始,孩子的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对视力发育情况进行动态追踪与监测。
值此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您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哪些指导建议呢?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儿童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合力共筑近视“防护墙”。对于防控近视,我们牢记六个原则:
1、每半年做1次验光与眼部检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确保眼健康问题早发现早治疗;
2、从小培养用眼好习惯,每天在自然光下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可有效预防近视发生及控制近视发展;
3、控制注视屏幕的时间,每次控制在20分钟内,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年龄越小时间宜越短;
4、读写姿势注意三个“一”,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
5、近距离用眼记住三个“20”,近距离读写20分钟后,要观看20英尺(6米)以上远距离目标,至少保持20秒;
6、家长要做到三个“不”,不焦虑:要正确面对孩子近视的发生,别一味拒绝配戴眼镜;不听信广告误导:要采用科学正规的治疗手段;不要做“手机控、电视控”:以免成为孩子的“坏榜样”。
每年我们都有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科普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它对于近视防控的意义在哪里呢?
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科普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通过科普宣传,让家长和孩子了解近视的成因以及不可逆转的某些危害(如高度近视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等。现在门诊上很多家长来做眼保健的时候,会主动提及“远视储备”这个概念,这就是我们眼科工作者最近五到十年科普宣传的成果体现。
我们通过科普还帮助家长和孩子理解近视防控的“黄金窗口期”(学龄前至小学阶段),避免因“不知晓”而导致很晚才干预,结果造成高度近视。也指导学校和家庭优化上学、居家用眼环境,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等。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科普工作,最终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对全面降低近视发病率、减少近视低龄化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近视低龄化的核心原因有三点:
第一,眼球发育的“窗口期”被忽视。儿童3岁前是眼球快速发育期,但许多家长直到孩子上学看不清黑板才关注视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抓早抓小,防控端口必须前移。
第二,电子屏幕的“隐形伤害”。0-3岁婴幼儿的晶状体透明度高,电子屏幕的蓝光穿透力更强,视网膜黄斑区更容易损伤。
第三,早期筛查目前没有常规开展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数据监测。因此我们提倡在3岁建立屈光档案,通过上述数据的检测,来提前预测每个儿童的近视风险。
所以,科普意义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科学的专业知识讲给老百姓听,从根本上避免大家很多认知误区,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健康观念。
对于孩子们视力的保护和监管,幼儿园有哪些举措?
一深化落实“六个—”近视防控要求,“每班张贴—张标准度数视力表、每季度开展—次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活动、每年跟踪对比分析—次全校学生视力状况以及眼保健操相关工作等”。
二强化视力监测预警作用,落实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半年检测1次幼儿视力,及时通知家长查看监测结果,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视力异常情况。
三有针对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等形式,将近视防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视力健康知识知晓率和用眼行为改进率,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
四为家庭提供亲子互动游戏方法以及家庭视力干预相关案例,例如将餐桌改造成“乒乓球桌”,每天饭后与孩子对打10分钟,既减少屏幕时间又锻炼调节力。例如在阳台布置“植物观察角”,让孩子每天记录绿豆发芽情况,替代手机游戏等。
今天我们了解到非常多的近视防控知识,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有什么表现应该引起警惕呢?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阅读中喜欢“凑近”,看远处物体喜欢“眯眼”“揉眼”,看电视喜欢“斜着看”“歪着头看”,读写过程中容易“串行”,喜欢频繁眨眼睛,甚至情绪暴躁、焦虑等。发现以上信号,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或视光机构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父母双方都近视,甚至有高度近视的,更建议学龄前检查,主要包括视力、眼底、眼轴、屈光度数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和假性近视。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进行矫正,同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做好近视防控的工作。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孩子的眼健康。
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最后,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抓关键”的核心建议。
聚焦幼小阶段,多方协作筑牢防线。
定期眼保健,养成好习惯;抓好早和小,明亮双眼跑不了。
在亲子游戏中保护视力,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
从生命早期关注眼球发育,定期检查,科学矫正。
儿童青少年的“光明未来”,需要早行动、抓细节、聚合力。感谢四位嘉宾,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关注!让我们共同为降低近视率贡献力量,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