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火翻炒,手起锅落,在高温与时间中用食材谱写出美食华章;行云流水,精准落刀,复杂变换的“魔术手”下冷拼成为艺术般的存在……这是重庆轻工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大师工作室董政霖的工作写照,也是他从一名一线厨师、火锅料理人、百万粉丝美食达人转型为职业院校烹饪教师后,真真切切以“味蕾技艺,刀上功夫”为学生献出一堂堂烹饪“金课”的生动缩影。

从“技术执行者”转变“知识传播者”,对董政霖来说,是不断突破边界,在“古灶新火”中学技专技传技的匠人初心;而对于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来说,更是秉承“强能济世,卓尔不群”办学理念,以匠心育匠才,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分离、学校与企业隔阂等问题,构建起打破职业教育固有壁垒育人体系的“轻工范式”。

“今天我们出一期冷拼‘蝶恋花’的教程,先用红心萝卜拼花,切成厚片修出水滴形,然后焯水软化,用拉刀拉出0.1厘米的薄片定型为花瓣形状,再以白萝卜修底托,摆上鸡蛋干、黄瓜、白萝卜、青萝卜等做成的假山……‘蝶恋花’就完成了。”这一个“课堂即厨房,厨房即课堂”的课训一体的教学场景,对于董政霖和学生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对于数字媒体平台的观众来说,更是了解这一专业和职业的“新通道”。

董政霖介绍,2024年8月,以他命名的“董政霖中式烹调师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建立于重庆轻工职业学院。作为负责人,如何将工作室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资源,反哺到课堂,推动学院打造更多“金课”滋养学生成长,成为工作室育人发展之要。于是,他将工作室定位为“研发-教学-实践”的转化枢纽,同步结合理论讲解、教师演示、学生训练、点评评价、分析拓展“教学五步法”,双轨协同共促“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此外,他还组建“师生共研小组”,让工作室成员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研发项目,在实战中实现技能传承,真正将工作室打造成滋养“金课堂”的源泉。

以特色菜品创新为例,工作室将工艺改良成果拆解为理论知识和实操步骤,设计成项目式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改良后的技术。例如,他们对火锅底料的制作,就转化为标准化工艺生产的实践课程,同时他们还将经典名菜开水白菜进行外观成型改良,使其成为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的美味佳肴。

“这不仅是对烹饪技艺传承的创新,更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烹饪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烹饪事业的热爱。”董政霖表示。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徐兴旺介绍,学校课堂开设注重多元化与实践性,并积极引入企业一线案例,邀请行业大师进课堂开展讲座与实操指导,以此落实走深“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系统性规划构建起“生产—教学—研发—实践—服务”一体化的闭环生态圈,使技能习得深度融入产业真实“脉搏”,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从烹饪技艺“匠星”到职业育人名师,董政霖指出,多种职业角色转换为他带来了突出的育人优势,与此同时,“多面手名师”养成也得益于学校为他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沃土”。

他介绍,在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成长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行业高端论坛、企业实践项目,让他们始终与行业前沿接轨;同时设立专项教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其中他主导的“项目式烹饪教学法”就获得了学校大力扶持。在实训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斥资打造了现代化的烹饪实训中心,配备智能烹饪设备、标准化操作间,还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无缝对接。此外,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他带领学生参与企业菜品研发项目、技能竟赛搭建优质平台,让教学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何军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通过“引企入校”和“送教入企”等形式,致力于破解校企隔阂及“双师型”教师“讲做脱节”难题,不断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沈明辉中式烹饪大师工作室”;与重庆刘一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国际火锅产业学院”等,将传统的“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创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双师教学”育人新模式,既更好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了高技能型人才,又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技术赋能者”转型,形成“教师能讲企业案例、会做真实项目、企业认可教学成果”的良性循环。

他强调,当下,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71.2%,多位教师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形成了学校校企双元育人的独特优势,更为学校打造优质“金课”、特色专业,提升学校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名师出高徒,金师铸金课。如果说教师是铸就金课的关键,那么课程就是开启“金课”的一把“金钥匙”。

“就烹饪教育而言,在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进程中,学校高度重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系统谋划。”徐兴旺介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学校紧密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式面点等核心技艺课程,还与时俱进地增设了火锅料理、营养配餐等特色课程,例如在火锅料理课程中,依据《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教授火锅底料、汤料、酱料、蘸料制作以及食材智能加工技术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融入餐饮管理、食品安全与营养搭配等理论课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除此外,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还融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构建了“2 + N”的课程体系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了在就业市场上的砝码,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行业的认可度。

对于如何具体实现“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重塑育人新路径,董政霖指出,学校还在数字化方面,增设“智能烹饪设备操作”“餐饮大数据分析”课程,让学生掌握智能厨房系统、菜品销售数据分析等技能;在产教融合上,建立“企业课程嵌入”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同时,与企业共建“数字化烹饪实验室”“预制菜研发中心”实现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

“‘跨界融合’重构的课程体系,既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契合了学校育人的需求。”他表示。

育人学成是学校立校根本。具体而言,如何助力学生以“一技傍身”向“多维跃迁”,走好高质量成才路径?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校长兰刚表示,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的全面性出发,不仅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通过全方位培养让他们不仅有一技之长,更有能力向管理、创业、终身学习等发展方向延伸。

“学校重构考核标准,摒弃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如实践操作考核方面,从菜品制作的色、香、味、形、营养搭配等多维度打分;理论知识则通过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同时,还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纳入考核范畴,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兰刚说道,学校还通过开展美食文化节、专业技能竞赛、美食社团活动等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活动赛事,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

董政霖介绍,就他们专业而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制定了“三维培养策略”。对于实操能力突出的学生,他们提供企业跟岗、技能竞赛的机会,助力其向“技术能手”方向发展,如王同学在工作室成员指导下,在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对创新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其参与菜品研发项目,李同学主导研发的“低脂健康火锅套餐”,便已被合作企业投产;而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他们则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引入企业导师资源,其中张同学创立的“校园美食工作室”已实现盈利。此外,他们还开展“大师—学生1对1帮扶计划”,工作室成员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定期进行技能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目前,工作室培养的学生中,80%以上在毕业后半年内进入知名餐饮企业,30%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真正实现了“以匠心育匠才”的育人目标。

来自烹饪工艺和营养专业大二学生唐涛表示,今年他刚参加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奖,这离不开老师们启发式、案例式、情境式等不同方式的教学培养,更有利于激发自己在未来学习道路上的主动性,不断精益求精学技专技。

从千年灶台文化中汲取智慧,于现代职教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未来将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特色引领,持续锻造兼具精湛技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烹饪英才,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轻工类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源源不断输送蓬勃的“轻工力量”。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