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赵映来到办公室,他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护目镜、脚套,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赵映今年27岁,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的工作人员,他的日常工作是负责疫情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转运。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上午8点,赵映来到办公室,他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护目镜、脚套,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赵映今年27岁,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的工作人员,他的日常工作是负责疫情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转运。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每次转运前,赵映都会按照比例提前准备好消毒液,并检查转运车辆、医疗废物登记本、电子秤等收运工具。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映会按照医院划定的专用路线前往核酸监测点、发热门诊等地收集口罩、棉签、纱布等疫情医疗废物,并将它们运往暂存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在暂存间,赵映和同事们需要对这些疫情医疗废物进行第三次消毒。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为确保收集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遗漏,疫情医疗废物的收集需要遵循“三称三签”原则:从科室转运时称重记录,再签字交接;转运到医院暂存间,同样要称重再签字交接;批量转运到医疗废物处置公司时,也要称重签字。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收集疫情医疗废物时,赵映和同事们会用双层以上的密封袋对疫情医疗废物进行包装,并在密封袋上均匀喷洒含氯消毒液消毒。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采访当天,重庆的温度直逼30℃。虽然完成一趟转运,赵映用时不到一小时,但是脱下防护的时候,他已经汗流浃背。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赵映说,虽然这份工作辛苦又危险,但是严格的防范措施和到位的个人消毒,还是让他对完成这份工作充满信心。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除了如赵映一样的医院转运人在为疫情医疗废物把关外,还有如王伟一样的医废处置人也是疫情医疗废物的“把关人”。王伟今年47岁,是重庆市大足区一家医疗废物处置厂的车间主任。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医疗废物的灭菌和破碎。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王伟介绍,为确保医疗废物在转运途中没有任何遗漏,转运车到达厂区后,他们会对车辆进行称重。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确保转运重量无误的车辆将进入工厂消毒区。在这里,消毒人员会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对转运车进行全身消毒。在消毒区,车辆和转运工人都需要静置半个小时。充分消毒后的车辆才能驶入处理车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处理车间内,王伟和同事们一起把疫情医疗废物存放在指定位置。在这里,工人们用专用灭菌小车将医疗废物存放送至灭菌柜内进行灭菌。
王伟说,最初接触疫情医疗废物的时候,他也很紧张。但是,经过行业主管部门、设备厂家和厂里的各种专业培训后,让他明白只要规范操作、做好防护就能保证安全。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作为车间主任,王伟还要做好车间安全隐患排查、周转箱清洗、废水排放等各种记录,确保医疗废物处理全流程的安全、规范。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带徒弟也是王伟的重要工作之一。王伟说,只有大家的操作都规范、防护都做到位,才能真正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在疫情防控的幕后战线里,如赵映、王伟一样奋战一线的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为我们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致敬疫情医疗废物“把关人”,谢谢你们,辛苦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