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重庆11月22日电(彭博)白居寺长江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已成为连接巴南与周边区域的重要通道和市民喜爱的打卡点;巴滨路沿线绿意盎然,焕发出现代化城区的生机活力。城市的生长与变迁,既塑造着崭新的天际线,也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温暖细节。
11月21日的巴滨路茶花广场,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巴南区委副书记、区长钟涛与五位部门负责人就城市更新、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等议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巴南区未来的交通路网要如何部署建设?”“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要咋精细化管理?”……面对市民抛出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发言人们结合各自分管领域,耐心解答、坦诚交流。这场在初冬暖阳下进行的对话,让政策规划更接地气,也让城市建设的蓝图更加清晰可感。
“十四五”以来,巴南区以人民城市建设为导向,从交通、生态、宜居、安全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满足基本需求向创造高品质生活迈进。
交通先行,打通城市发展“动脉”
“五年来,我们建成投用了24个重大城市路桥隧项目。”钟涛介绍,白居寺长江大桥、南环立交改造等一批关键工程相继竣工,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
据介绍,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更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例如,白居寺长江大桥将巴南、大渡口、九龙坡、江津四区紧密串联,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市民对未来交通规划的期待,钟涛透露了一系列利好:“我们正持续推进鹿角隧道、茶惠大道以及轨道交通24号线、27号线等重点项目,力争2027年左右陆续建成投用。”
此外,黄桷坪长江大桥和鱼洞长江大桥南桥头立交也已提上日程,年底前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城市更新,让老社区焕发新生机
“2026年,我们计划投入超2亿元,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副区长刘功峰的介绍引发了在场市民的广泛关注。
这些资金将用于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打通4条以上未贯通道路,整治超13万平方米的室外地面,以及新建12个以上口袋公园。这些举措将显著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对于市民关心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杜江表示,巴南正在实施和谋划储备的项目共有7个,涉及鱼洞、莲花、李家沱等多个镇街,改造工作分批次稳步推进。
“纺织和其龙片区准备规划打造康养、文旅等产业体系,解放、金鹅和沿河村片区也将启动改造。”杜江说,通过这些改造,不仅要改善居住条件,更要培育特色产业,让居民享有长期收益。
品质住宅,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我们已经对全区46个项目进行了梳理,对符合条件的16个项目主动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企业修改设计方案。”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罗岱介绍,巴南区正积极推动第四代住宅建设,回应居民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改善诉求。
目前,已有5个开发项目按照好房子政策优化调整了设计方案,将于近期开工。这些项目将更加注重居住品质,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
巴南区鼓励符合条件的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按照好房子政策调整设计方案,加快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好产品。这一举措体现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精细管理,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
针对城区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单元楼公共区域环境治理等“痛点”,巴南区创新推行“城市大管家”模式,补齐管理短板。
“我们已在乌洋街社区、花土湾社区、石洋街社区等34个老旧社区,按照每日2到4次的频次,开展常态化清扫作业。”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周斌说,通过精细化的公共服务,弥补无物业小区管理短板。
围绕“一老一小”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李家沱街道给出了特色“民生答卷”。据街道办事处主任郭娜介绍,融汇片区配套有融汇滨江公园、茶花广场,修建了健身步道、健身设施等,适合老人健身锻炼、小孩游玩。
“社区还联合医院等单位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老年人健康体检、暑期儿童托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让社区居民可以就近享受公共文化生活。”郭娜说,通过这些贴心服务,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年来,巴南区新建改建城镇雨污管网495公里,对辖区8类约6700公里地下管线进行了全面数字化改造,城市安全韧性持续增强。新改建生态步道18公里,33公里河段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景象,新增城市绿地713万平方米。
巴南的实践表明,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宏伟工程,更在于那些细微处的温度——可能是老街巷里新添的一把休闲长椅,也可能是过街天桥上的一个无障碍坡道。
随着更多民生项目的落地,巴南区正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积极地惠及全体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