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主办、铜梁区教委、铜梁区文联、铜梁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龙乡墨韵·重庆市美育浸润行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大家谈暨书法作品邀请展系列活动”开幕式在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举行。活动汇聚全国书法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融合展览、讲座、笔会、龙舞展演等多种形式,搭建起交流互鉴、共促发展的平台,推动美育浸润行动走深走实。

活动开幕式在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举行,汇聚相关领导、全国书法教育专家等。

活动现场,铜梁各学校布展展示学校特色文化。
同场挥毫
30米长卷书写育人新篇

开幕式上,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师生表演情景剧《墨香龙乡》。
“重庆市书法教育在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幕式上,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虞晓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吴乐乐,铜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庆华围绕“书法文化传承”“美育浸润价值”“区域育人实践”等维度发表讲话。
他们表示,“龙乡墨韵”系列活动,既是重庆市美育浸润行动的生动实践,也是铜梁区书法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期望通过这次活动,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重庆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实现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感受书法的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深邃。

相关领导共同为活动启幕。

书法专家共同书写30米长卷。

铜梁区共400余名学生代表进行书法展示。
开幕式后,嘉宾们步入30米长卷书写区,共同执笔素绢长卷,以笔墨为语、以翰墨传情,在挥毫间续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书法雅韵,共同谱写“龙乡墨韵”的华彩篇章。与此同时,铜梁区共400余名学生代表同场挥毫,进行硬笔、软笔书法展示。
论道育人
专题研讨凝练发展共识
中小学书法教育如何在困境中破局?又怎样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融合与创新?开幕式后,“中小学书法教育大家谈”专题研讨会也在巴川小学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路径与未来,推动书法教育从“写字”走向“育人”,从“技能”走向“素养”。
“要营造习字育人校园场景、家庭场景、社会场景,要用‘三维评价’激发规范汉字书写的教育动力。”研讨会伊始,重庆市铜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建民从“三个融合”“三大场景”“三维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铜梁区域经验分享。

“中小学书法教育大家谈”专题研讨会举行。
随后,研讨会进入跨区域、多层次的交流对话环节。
“书法文化认同是持续推动书法教育的重要力量。”重庆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常明围绕深入推进书法教育的重要举措,从宏观视角聚焦行政助推、教学助推、技术助推等六大方面进行阐述,强调通过价值观引导、实践推进与氛围营造等,构建完整的书法育人生态。
面对“师资缺乏关键难题”“推进课程实施”等话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理事、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院书法教研员刘兵分享了北京市的区域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委会理事、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吴启菊则以“两个保障、三个举措”为主要内容介绍了“重庆做法”,她表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颁发课程指导实施纲要保障方向,再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城乡协同机制,期望帮助每一所学校找到适合的书法教育路径。”
着眼学校实践,重庆市两江新区云慧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艳在交流中展示了学校“云上书法”建设成果,重庆市城口县第二实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邱常培则分享了乡村学校的书法教育之路。
古城寻根
现场浸润活化书法课堂
书法教育的根脉,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当天下午,参会人员走进铜梁区安居古城,在传统文化场景中,开启一场融合地域文化与书法教育的浸润式学习。
“重庆市书法教育大讲堂·走进铜梁区”活动在古城湖广会馆中举行,参会者在古韵场景中感悟书法作为“活的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虞晓勇作专题讲座。
“书法课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讲座中,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虞晓勇表示,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书法的内在动力,能为其留下深远影响。虞晓勇还从课堂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策略等多个维度展开讲解,既对书法历史渊源进行梳理,也分享书法教学的实践经验。

开笔礼仪式中的“朱砂启智”环节。

与会嘉宾观看龙舞表演。

“翰墨薪传安居古城”笔会活动在湖广会馆举办。
除讲座之外,参会人员还观看了龙舞表演,体验了庄重的开笔礼仪式,并参与了“翰墨薪传安居古城”笔会活动。整场活动以文化场景为课堂,以传统礼仪为媒介,生动诠释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书法教育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