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团夜校到赛场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全方位育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8 11:51:12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

从社团夜校到赛场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全方位育人

字体:

  “从社团里初次尝试,到青年夜校技能充电,再到技能大赛大放异彩,这一年多的成长比我想象中更加充实。”在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成果展现场,2023级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刘项宇说。近日,一场聚焦智能装备、数字技术等八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开展,60余项师生共创成果集中亮相,展现学校以社团为起点、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夜校为补充的全方位育人实践。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2025年秋期项目式教学成果展智能交通学院智能飞行器与创新应用产品展示活动。受访者供图

  社团筑基

  兴趣为媒,搭建创新“孵化摇篮”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陈弘涛同学回忆,刚入学时觉得课本理论抽象,加入创新创业社团后,才真正理解知识应用。从想法碰撞到方案制定再到动手制作,每个环节都有挑战与乐趣。在这里,兴趣是创新动力,大家共同努力让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建机器人创新社、智能网联汽车社、无人机应用社、集成电路创新社等特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让学生因热爱相聚。

  社团里,各学院定期组织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分享,学长学姐带着学弟学妹拆解设备、调试代码;智能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为攻克机械关节灵活度难题,在实验室反复打磨数月,最终将成果搬进成果展;数字技术社围绕鸿蒙开发技术成立专项小组,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不少成员还未毕业就拿到了企业实习邀约。这种“兴趣组队+实战练兵”模式,让社团成为创新人才的“第一孵化器”。

  技能赋能

  项目驱动,构建实战“成长赛道”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战锤炼。

  学校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将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西部集成电路与工业软件创新港等平台资源充分转化,构建“一核多元”协同育人生态。推行“三阶培养+技能递进”模式:大一通过基础技能培训接触前沿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完成启蒙;大二参与模块化技能实训,进入青年夜校深化专项能力,同步开展专利申报和项目开发;大三入驻创新工场,直接承接华为生态企业的真实项目,在“做中学、学中创”中完成从“学习者”到“准员工”再到“创新者”的蜕变。

  此次展出的智能配送小车、工业级数据采集系统等成果,均来自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真正实现了“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融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统一”。

  青年夜校

  按需施教,打造技能“充电驿站”

  “白天在教室里学习无人机应用技术理论知识,晚上在青年夜校反复练习实操技能,这种学习模式让我的专业能力进步特别快。”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孙明泽说,他曾在项目中遭遇航线规划难题,正是夜校针对性课程帮他解决,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简单测绘任务。

  针对学生多样化技能需求,学校联合永川区团委精心打造“永青春”青年夜校品牌,利用课余时间开设AI大模型、低空经济、AI赋能、科技影视、心理学、职场沟通等热门课程。课程兼顾技能提升与兴趣培养,紧跟行业前沿。师资方面,学校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现场授课,传授前沿知识,也有校内骨干教师答疑解惑,夯实学生基础。教学形式灵活,有“理论+实操”沉浸式培训、“项目拆解+案例分析”针对性指导。这种“理论+实践”“校内+企业”的多元模式,让不同年级学生都能找到适配内容,为参与项目、竞赛储备“硬实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社团生态、强化技能培训、升级夜校课程,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马远理)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