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开幕式暨国企优聘赋能“四链”融合发展推进会现场,“科技副总”、博士高层次人才代表集体签约。新华网发新华网重庆11月14日电(邵以南)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博士岗、时空智能算法研究员、AI算法工程师……在11月14日举行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开幕式暨国企优聘赋能“四链”融合发展推进会上,118户重庆国企集中发布近2000个紧缺岗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岗位占比近4成。
作为2025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活动之一,本次会议聚焦人才与创新,集中签约了一批合作项目。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方面,重庆理工大学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凝聚态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签署先进制造技术合作协议;重庆邮电大学与哈萨克斯坦中亚创新大学签署教育、学术及研究领域合作备忘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共建摩洛哥“鲁班工坊”。
校企协作方面,国药太极集团与重庆医科大学、庆铃集团与西南大学、重庆机电集团与哈工大重庆研究院、重庆高速集团航发公司与长江设计集团、重庆储备粮集团与河南工业大学,分别围绕鼻窦炎安全性评价研究、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签约。
重庆“科技副总”机制再结新果,多名高校专家受聘进入重庆机电集团、重庆建工集团、重庆文化旅游集团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后者迭代研发战略、申报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引育优秀人才,促进深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研发。此外,重庆渝富控股集团、重庆农商行、重庆水务环境集团等企业成功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并签约博士后3人、博士4人、硕士百余人,聘任科技副总2人。”重庆机电集团党委副书记丁勇说,这些科研技术人才的引进,为集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科研攻关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轮改革中,重庆国资国企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5个领域进行了优化布局,深入开展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提升聚焦主责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能力、提升国资监管和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五个提升”行动,涌现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携手高校院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为加快人才向重庆国资国企集聚的重要路径。
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杨谊介绍,今年,重庆市国资委建立了市属国企员工招聘分级把关并集中统一首发机制,组织开展“进百所高校引万名人才”系列活动,下半年以来发布3593个人才岗位需求,其中硕(博)士岗位占比达25%。
据了解,重庆通过建立与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目前超过80%的硕博士培养点、60%的本专科专业点已精准对接现代制造业集群,专业和产业匹配度达88%。重庆市教委会同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签订“四链”融合战略协议,近年来校企互派专业人员2272名,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4万件,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2244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