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绽海棠 一所中学的“智慧教育”变革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3 09:17:36
来源:大足区海棠中学校

“数字”绽海棠 一所中学的“智慧教育”变革路

字体:

  2021年,重庆市大足区海棠中学校正式成立,随后获评“大足区教育技术与装备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智慧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并在2025年全面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形成智慧教育新局面。

  短短四年,海棠中学何以“快速超车”,书写出跃迁式的“云端”育人“海棠模式”?

  “这得益于学校紧跟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及市区智慧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及校本化创新,构建出独特的‘1+3+N’数字化转型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从基础设施到师生素养的全链条赋能路径,形成了备受瞩目的‘海棠模式’。”大足区海棠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黄定川给出一个亮眼的答案。

  筑基

  打造全域覆盖的“数字基座”

  崭新的VR虚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头戴VR设备,“沉浸式”跨界上课;凭借智能借阅系统,师生扫脸即可在现代图书馆内看到心仪书籍;智慧教室内,一键就可连线“云端”名师,开启“双师课堂”……这些“智慧之处”,都离不开海棠中学全域覆盖的“数字基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黄定川表示,学校领导班子深谙此道,于是从建校之初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了75间普教智慧教室、39间多功能学科教室,并在每个智慧教室内配备智能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智慧教室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数字化、互动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黄定川提到,为了让教室内的智慧黑板“更聪明”,还为其安装了“课堂小助”教学软件,使之能更好用于教学“关键刃”上。

  除外,学校还实现“千兆到校、千兆到班”的高速网络部署,搭建起云教室、云课堂资源平台、现代化办公管理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电子借阅系统、数字资源存储设备等,为智慧教育筑好了全域范围内的“软基座”。

  “学校现已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结合学科资源,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核心枢纽,依托大足区智慧教育线上平台的资源与技术支撑,结合教学资源服务、在线教学服务、学习支持服务三大体系,N个场景运用,构建了‘1+3+N’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为学校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引擎。”黄定川强调。

 赋能

  构建精准高效的“数字教研”

  有了坚实的“基座”,如何让“智慧”落地生根?

  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学校制定详细的年度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计划,涵盖教育软件应用、在线教学技巧、数字化教学设计等课程,促进教师数字化技能提升;建立完善的教师数字化技能考核制度,致力将教师数字化技能考核合格率达到95%以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相关课题研究,赋能教师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数字教研”。当前,学校教师已成功申报并结题了《“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路径研究》《“双减”背景下初中作业设计优化研究》等多个重点课题。

  学校教师正通过录播教室进行课程录播。

  黄定川表示,海棠中学以机制创新引领“数字教研”,实现教学质量的群体性跃升,形成“众智云集”的新生态。

  “学校实施‘副校长领导下的教研组长负责制’,强力推行‘国家平台名师+本校主备教师’的‘双师备课’模式。”海棠中学信息技术老师杨锋介绍,主备教师深研平台名师精品课例形成初案,辅备教师则群策群力结合本校学情提出修改建议,通过合力打破以往备课组“闭门造车”的局限,让每一节常规课都闪烁着名师智慧的星光。

  海棠中学政治教师丁青青便受益于此,借助信息技术顺利完成政治课《人民空袭的防护》赛课,并成功获奖。学校科研主任余刚,作为一名资深语文教师,同样利用数字技术,将其制作的“古诗词鉴赏”系列教学课件上传平台,造福全校语文教师,并在大家的反馈下,实现该教学课件的持续优化及优质共享。

  提质

  成就可测可评的“数字课堂”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效能与学生发展上。黄定川表示,海棠中学目前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包括“智慧课堂”与“雨课堂”,结合这两个平台,学校以数据驱动成就可测可评的“数字课堂”,让教学从“经验主义”走向“精准导航”。

  在海棠中学的一节数学课堂上,教师卢友霞通过平台生成的数据分析学生答题轨迹,发现70%的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图像理解存在问题。于是,她“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异步教学”“一生一案”结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精准“滴灌式”指导,有效提高了班级平均分。

  此外,学校还利用数字化赋能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为其开辟全新路径。音乐方面,搭建线上资源库,提供创作分享平台和虚拟乐器教学;美术方面,开展跨越时空的美术赏析、线上展览,同时以数字工具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体育方面,则通过精准的技能视频、个性化运动方案和赛事分析进行教学……数字化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极大拓展了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

  “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数字化变革,探索更多创新应用,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数字化人才贡献力量。”黄定川强调。

  育才

  孵化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

  具体而言,如何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数字化人才,让学生从被动的“数字原住民”成长为主动的“数字创造者”呢?

  同学们参加虚拟仿真机器人挑战赛前的训练。

  近期,海棠中学科创教师张曼带领学校机器人社团的5名学生参加了“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展评活动初赛之虚拟仿真机器人挑战赛”,参赛过程中,同学们利用专业的仿真平台,在电脑上构建虚拟赛场,编写程序,调试机器人完成各项复杂任务——用实战经验解说了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如何养成。

  张曼介绍,学校依托先进的创客教室,开设了丰富的创新社团。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项目制实战学习演练。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光影社团、编程、人工智能等社团课程,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们正在进行科创演练。

  正是通过这样的数字化课程举措与实战演练,海棠中学的学子们在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四年来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人工智能项目“天工造物”,获重庆市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4人次、三等奖26人次;2023年5月首次参加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人工智能展示活动“智能博物”,获重庆市三等奖4人次;参加重庆市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获重庆市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21人次……

  “未来,学校还将推动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创新发展的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黄定川表示,海棠中学将以数字化为楫,催生出更深刻的育人模式变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澎湃的动能。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