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扎根杏坛守初心 矢志强教担使命-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1 17:20:40
来源:潼南区实验中学

王静:扎根杏坛守初心 矢志强教担使命

字体:

  2025年9月,重庆市表彰教育强市建设先进个人,潼南区实验中学党委书记王静名列其中。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六载扎根潼南、倾情教育的最好褒奖。

  从普通教师到党委书记,王静一路躬耕,岗位在变,初心未改。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生动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潼南区实验中学党委书记王静获重庆市“教育强市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把稳方向,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作为学校党委书记,王静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他深知,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

  为此,他带头学习,创新搭建“臻善大讲堂”“行知好课堂”等平台,经常为学生和教职工讲授党课、思政课。据统计,近年来他已累计授课40余次,覆盖师生超过3000人次,让党的理论“带着热气”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构建起“党委统领、支部落实、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体系。他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主持制定了学校“1358”发展战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和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路径。

  “红色故事我来讲”是该校打造的一项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近三年来,已有300多名学生踊跃参与,讲述了超过200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自己更加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明白了新时代青少年该有的重任与担当。这样的活动在潼南实验中学已成常态,于潜移默化中,让家国情怀植根于学子心中。

  锻造队伍,夯实优质发展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王静坚信,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他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任务,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双减”背景下,他大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实中1162”高效课堂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显著提升。同时,他推行分层、弹性作业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王静参加学生社团活动。

  他坚持“五育融合”,推动学校成立科技、射击、象棋、书法、剪纸等17个学生社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射击社团的奚麟同学,在重庆市射箭冠军赛中勇夺男子甲组排名赛冠军和淘汰赛亚军,并代表重庆参加全国射箭巡回赛获得团体银牌;科技社团的何杰、王清清同学,在第三届重庆市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编程大赛中荣获“工程设计奖”。这些成绩,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

  王静组织学校名师工作室开展研讨活动。

  在师资建设方面,他创新实施“入党积分制”,构建起“五善育人”强师体系,推行“双核四维”教研模式,持续实施“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并建设了11个名师工作室。近三年来,学校培养出市区级骨干教师37名,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奖26项,发表论文520余篇,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锐意改革,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面对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王静从不回避,敢于碰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局开路。

  他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顽疾,鲜明提出“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争做臻善、灵动、幸福实中人”的育人目标。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与发展,突出实际贡献和育人实效。

  为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他推动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导师制”。例如,学生们曾围绕“潼南城区垃圾分类现状与优化”主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社区调研、分析数据、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团队协作、数据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

  他还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课堂”AI示范班,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辅导。同时,他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将每周四定为“家长进校园”日,累计已接待家长2000余人次,并常态化开设“家长课堂”,有效提升了家校共育水平。

  示范引领,担当区域教育排头兵

  作为优质学校的带头人,王静始终心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他牵头组建了实验中学教育联盟,吸纳了玉溪中学等6所成员校。

  联盟内建立了师资共育、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实验中学先后派出骨干教师50余人次赴成员校交流指导,共享优质课程资源5门,惠及学生3000余名。联盟办学成效显著,各成员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

  在王静的带领下,潼南实验中学办学质量持续攀升,先后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学校”等数十项荣誉。面对荣誉,王静十分平静,他认为这些属于潼南实验中学这个优秀的集体,属于每一个奋战教育一线的教育者。

  二十六载春秋,王静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潼南的教育事业。如今,他依然步履坚定,行走在校园里,谋划着学校更远的未来,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与担当。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