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带动、西部受益 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十年间探索形成33项制度性开放成果-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10 18:44:07
来源:新华网

重庆带动、西部受益 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十年间探索形成33项制度性开放成果

字体:

  新华网重庆11月10日电(韩梦霖)今年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实施10周年。11月10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商务委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局长章勇武介绍,十年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金额260亿美金,累计跨境融资217亿美元,双方探索形成了33项具有首创性、高辨识度的制度性开放成果。新加坡持续保持重庆市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地位,东盟成为重庆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合作模式,通过现代服务业经济带动,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深化了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内涵。”章勇武表示。

  在中新双边合作机制性会议上,形成了中新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13项现代服务业领域重要合作成果。重庆和新加坡谋划推动的陆海新通道,成为中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旗舰项目,成功构建了中国西部联结东盟乃至全球的贸易走廊。

  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李岸表示:“陆海新通道开通之后,从重庆到新加坡铁海联运的时长从10天压缩到7天,单箱成本降低1/4,重庆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都通过通道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订单增多了,这是传统园区模式难以实现的。”同时,陆海新通道也带动了西部地区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比通道启动之初的2018年增长了75.3%。越来越多的西部企业通过“重庆—新加坡”这个通道“借船出海”,拓展东盟市场,真正实现了“重庆带动、西部受益”。

  李岸介绍,合作内涵突出“制度创新”,也是项目的一大突出特点。十年来,重庆与新加坡聚焦打造制度型开放样本,加强首创性探索,构建陆海联动的开放战略平台。在金融领域,落地了亚洲首个奥特莱斯不动产投资信托,以及中西部地区首笔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基金、首笔绿色跨境债券、首笔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等新业态新模式,帮助重庆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在海关监管领域,首创了“一单两报”“保税航材分拨”等模式并在全国推广,企业通关效率提升40%,这些制度创新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规则标准衔接方面,新加坡企业与庆铃汽车共同研发“重庆产”右舵版轻卡。今年3月,重庆肉类制品首次完成新加坡出口地区认证,实现了中西部地区对新出口肉类产品“零”的突破;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助推云阳菊花、忠县忠橙等农产品通过新加坡首次出口国际市场,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超2.5亿元,让“重庆产”优质农产品走上全球餐桌。重庆和新加坡探索形成的跨境融资通道,帮助陕西、四川、新疆等西部其他10个省区跨境融资63亿美元,服务企业100多家。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双方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合作。新加坡在华最大投资项目来福士广场,既是新加坡企业在重庆的集聚地,也是服务市民工作生活的商业综合体,更是让万千游客流连忘返的“城市封面”。新加坡高等院校在重庆联合企业设立实验室,围绕新技术开展协作研发;新加坡企业在渝西地区建设国际酒店、海洋公园;“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新加坡作为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渝新两地企业还积极围绕绿色发展谋划合作,在重庆运营的9个集中供冷、供热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万吨,相当于植树200万棵。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很多成果已经融入了重庆城市国际化进程,也成为广大市民朋友生活新体验的一部分。”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孙熙勇表示。

  据介绍,在科教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两江新区设立重庆研究院,这是新国大在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对外合作项目,研究院引入新加坡的科研资源和教育体系,孵化科创企业45家、培养博士103人。在医疗健康领域,重庆首家外商独资的综合性国际医院重庆莱佛士医院,以及中新肿瘤医院、美陆眼科医院等一批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相继落地,利用国际化诊疗技术服务川渝地区市民超20万人次。在文化旅游合作方面,中新两国互免签证政策和日益频密的渝新航线,新加坡企业还设立重庆首家外资国际旅行社,让两地市民互游更便捷、往来更密切。10年来,渝新往来人次增长了5倍、新加坡来渝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长了7倍。

【纠错】 【责任编辑: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