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中新文旅交流可感可知可触摸-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09 09:08:36
来源:重庆日报

双向奔赴 中新文旅交流可感可知可触摸

字体:

  “重庆·新加坡体验周”和“新加坡·重庆周”(简称“双周”)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标志性人文交流活动,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共同主办,分别在重庆和新加坡举行,旨在通过美食、文化、艺术等多领域互动,促进两地人文交流。

  在新加坡的滨海艺术中心一家名为“福善德”的店内,一罐罐来自重庆南川的古树红茶“金山红”整齐排列。

  茶香氤氲间,当地市民林美玲轻抿一口,赞叹道:“这款茶带着山野灵气,口感醇厚持久,与本地茶很不同。”这款曾获中国“金芽奖”的红茶,如今通过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借助“新加坡·重庆周”活动的推广,成为新加坡高端市场的新宠。

  如今,“重庆·新加坡体验周”与“新加坡·重庆周”两大品牌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地文旅交流,更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了桥梁。

  从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通信,到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的“软联接”,“双周”已成为两地双向促进文旅、商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直面初期困境

  突破阻力“引进来”

  重庆与新加坡的合作,始于2015年。当年11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式启动。

  在项目实施初期,双方合作重点集中在金融、航空、物流、信息通信“四大支柱”领域,当时高层互动频繁、协议签署不断。

  “我们搭建了顶层框架,却缺少让重庆与新加坡人民感受项目温度的内容。”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回忆,当时重庆市民对新加坡的印象多停留在鱼尾狮和花园城市,新加坡许多人对重庆的认知也多局限于“火锅”与“山城”的标签。

  如何突破认知壁垒,促进人心相通?2021年,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提出在重庆举办“新加坡主题周”的构想。

  构想提出后,面临的阻力不小:一是超纲,文旅活动不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既定范畴,预算申请与资源协调缺乏依据;二是若投入大量精力举办体验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质疑,团队制定详细方案,将文化体验与旅游推广、美食产业、教育合作有机结合,系统论证文旅的独特价值:既是吸引大众关注、为“四大支柱”引流的先锋,也是增进社会理解、降低商业合作成本的粘合剂。

  最终,融合了狮城特色与山城市井文化的方案得以实施。2022年12月,首届“重庆·新加坡体验周”在重庆渝中区解放碑举行,这是新加坡首次在重庆进行大规模形象展示。

  活动现场,新加坡带来了亚洲领先的可持续灯光艺术“照亮新加坡”,狮城灯光技术与解放碑夜景交相辉映;新加坡旅游局还浓缩展示了樟宜机场等著名景点元素,吸引众多重庆市民驻足了解。

  聚焦文化内核

  精准策划“走出去”

  首届“重庆·新加坡体验周”取得成功,印证了文旅交流策略的可行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需双向互动,双方开始筹划将这种交流活动延伸到新加坡,让新加坡民众也能了解到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重庆。

  “走出去”比“请进来”更为复杂。

  首先是文化差异——如何在以华人为主却文化语境多元的国际都市,精准传递重庆的独特魅力?新加坡受众是否会对火锅、吊脚楼等传统符号感兴趣?如何讲述立体、现代、充满活力的重庆故事?

  重庆的魅力,蕴藏在浓浓的市井烟火中,团队决定聚焦“非遗”与“老字号”,策划一系列可触摸、可品尝、可沉浸的深度文化体验。

  在筛选出海项目时也不顺利。很多老字号企业对海外市场既向往又顾虑,国家级非遗“酉州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婆婆最初婉拒邀请:“我这手艺在新加坡怕没人看得懂哟。”团队并未放弃,带着具体方案、新加坡市场反馈与成功案例再次登门,向她解释:“您绣的是重庆的山水,绣的是重庆的故事,我们正是要去新加坡讲述这样的故事。”

  最终,由酉州苗绣、织绣工艺画、蜡染、合川峡砚等非遗项目,以及重庆火锅、小面等老字号组成的“重庆文化代表团”顺利成行。

  2023年7月,“新加坡·重庆周”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竹叶吹奏《茉莉花》引发赞叹;大足石雕匠人现场雕刻鱼尾狮,吸引观众触摸互动。

  这些生动精彩的展示,激发了新加坡市民对重庆的强烈兴趣,许多人萌生赴渝旅游的愿望。

  正是在此次活动上,南川“金山红”茶叶首次亮相新加坡。仅一个月后,福善德与金山湖农业公司携手成立新公司,共创“福善德金山红”海外品牌。一杯茶,成为连接两座城市的情感纽带。

  链接多元领域

  合作升级创实效

  “‘金山红’的国际化路径,是重庆产品借助新加坡平台加速出海的生动缩影。”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周”活动不仅是城市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衔接两地产业合作的高效桥梁,越来越多重庆产品借道新加坡走向全球。

  在文旅领域,重庆与新加坡的合作成果丰硕:新加坡群策环球控股在渝西地区打造了首个国际酒店;尧泰汉海文旅集团建设了备受欢迎的汉海海洋公园;中新(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也应运而生,吸纳两地超过140家企业与机构参与,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在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双方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2023年“新加坡·重庆周”期间,举办了企业对接交流会暨渝西地区一体化推介会,重庆市属国企与新方企业签署了涉及跨境征信、旅游、城市基础设施与大健康等五个重点项目。如今,太极集团已有17个产品在新加坡成功注册上市,华森制药的甘桔冰梅片等3款药品也顺利进入新加坡市场。

  农业合作更是成效显著。潼南柠檬实现重庆鲜果首次直销新加坡,奉节脐橙也借力中新通道,从“诗城”走向“狮城”。在2025年奉节脐橙全球订货会上,重庆奉节与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企业达成1万吨脐橙订单,远销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

  通过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云阳菊花、荣昌血橙、巫山脆李、石柱黄精等优质农产品已成功走出国门,累计实现贸易额超2.5亿元。该项目直接拉动2024年重庆农产品出口额达16.3亿元,同比增长39.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

  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启动之初的物流先行,到如今的文旅筑桥,这段合作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从地理连接迈向心灵共鸣的历程,也成为互联互通理念的生动实践。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