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糊口粮”何以焕发新“薯”光?-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07 14:20:16
来源:新华网

重庆彭水:“糊口粮”何以焕发新“薯”光?

字体:

  新华网重庆11月7日电(邵以南)深秋时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镇平安社区的红薯种植基地里,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村民们忙着采挖、分拣红薯,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在彭水县城,一口直径10米的“巨无霸”火锅,营造出几百人同席共宴的热闹场面——武陵山·火锅美食文化活动中,彭水特产晶丝苕粉成了“明星食材”,其晶莹透亮、口感细滑、久煮不烂的特点,让人们在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全县通过做优品种、做强加工、做靓品牌,构建红薯特色产业链,让昔日的‘糊口粮’变成‘金薯宝’!”彭水县副县长彭小勇说。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镇平安社区的红薯种植基地。新华网发(赵勇 摄)

  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彭水是我国薯业大县。早在200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大量种植红薯作为主粮,并衍生出各种民间红薯美食,尤以郁山镇晶丝苕粉为佳。这种苕粉从选料到制作都非常讲究,不仅保留了红薯的天然营养成分,还赋予了苕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2019年,“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入选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水终年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壤富硒,为红薯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然而受制于品种老化、技术滞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这一传统作物一度效益低下,精深加工规模小、品牌缺,没能形成特色产业。

  “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彭水人担忧,生态禀赋、种植规模、加工技艺叠加的彭水红薯本该“出圈”,但若缺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恐将在日趋激烈的“土特产”竞逐中失去身位。

  品种是竞争力的根本。2022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彭水开展科技帮扶,通过打造品比种植示范基地,累计提供352个红薯新品种试验示范,科学筛选适合当地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品种。

  彭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蔬菜科负责人罗启燕说,加工苕粉的红薯要求淀粉含量高。以前种植传统的红薯,产量和出粉率都很低,亩产鲜薯1000多斤,出粉率不到8%。现在,通过品比试验筛选的高淀粉红薯,亩产最高能达到4200斤,出粉率在16%以上,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在引进优化品种的同时,彭水积极培育本地红薯新品种。当地聘请了9个专家团队,组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培育出“彭苏”系列红薯品种10余个。结合山地特点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推广微耕机作业和和红薯种植机械设备,红薯成活率、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重庆苗薯农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打包苕粉。新华网 邵以南 摄

  延伸红薯产业链,取决于加工赋能。走进重庆苗薯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复刻”出晶丝苕粉传统制作工艺全流程,同作坊加工相比,标准更统一、生产效率更高。彭水完善红薯梯度分段加工体系,开发出经典干粉、免泡发火锅湿粉、重庆酸辣粉、烧烤苕粉、红薯休闲食品等10余种红薯系列产品。

  如今,彭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6万亩高淀粉薯订单式专供深加工,年产鲜薯48万吨;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32家、龙头企业10家,建成红薯加工生产线42条,正全力建设红薯产业园、精深加工园和商贸物流园。

  品牌决定知名度。在彭水县红薯产业发展中心的展台上,各种红薯产品琳琅满目,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区域公用品牌“彭水晶丝苕粉”。彭水联合红薯加工企业与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景区、电商等合作,通过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识、标准和营销推广,“彭水晶丝苕粉”获得了多个食农领域奖项。

  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说,他们正与彭水谋划共建红薯种植基地、联合研发新品,进一步帮助这一地方特色食材成为重庆火锅的“标配”。

  据统计,2024年,彭水红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亿元,带动10万户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11月6日,第三届中国甘薯大会在彭水举行。会上,彭水一口气拿下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鲁渝协作重庆火锅苕粉产业园、中国苕粉之都3块牌子。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强看来,彭水做精做强红薯产业的路径,为全国同类地区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下一步,彭水将坚持全产品研发、全链条打造、全效益提升,推动红薯产业向综合产值100亿元迈进。”彭小勇表示。

【纠错】 【责任编辑: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