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5日电(李海岚)居家养老更有温度、老年友好环境更适配、老年用品供给持续升级、老年人权益保护体系更健全……11月5日从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获悉,当前,重庆老龄事业多点突破,银发经济迸发活力,养老质感不断提升。
据介绍,截至到2024年末,重庆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801.13万人,较2023年增加35.1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11%,高于全国3.1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老年人口结构仍然‘年轻’,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的半数,他们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且社会参与意愿强烈,是释放银发红利、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重庆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老龄化浪潮,重庆积极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服务网络。
据统计,重庆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66.7万人,28.3万老年人纳入低保,15.77万老年特困人员得到重点保障,11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按月领取津贴,17万余名老年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多重保障为老年人生活筑牢保障网。
医疗保障方面,重庆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3133万人,老年群体应保尽保;医疗资源持续优化,全市有10家老年医院,近80%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176家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了5.2万张床位,老年人就医更便捷;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成效显著,覆盖806万余人,5.77万人已享受待遇。
居家养老方面,重庆市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3.9万户,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全覆盖,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服务;34个区县中心、955个街镇中心、2871个社区站点构成的服务网络,搭配1695个老年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照护难”等痛点;52个失能特困照护机构和8000个互助点,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可靠服务。
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重庆还着力激活银发经济潜力。重庆市8家企业的16个产品入选国家推广目录,23种智慧养老产品通过首批示范目录认证,同时将10类适老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老年用品供给持续升级。
为让城市更适配老年人生活,重庆市建成11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5条敬老爱老公交线路,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发放老年公交卡677万张,文化场馆常态化免费向老人开放;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不断拓宽,98万余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2157名银发人才发挥余热,超1万个老年学校教学点惠及200余万老人,407万老人常年参与体育活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常态。
此外,针对当前涉老矛盾纠纷、诈骗等问题,重庆多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全方位老年人权益保护体系,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比如在机制建设上,重庆市老龄办牵头建立民政、法院、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协调机制,在九龙坡等3个区开展意定监护试点,通过开展多场接地气的宣教活动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