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中,堰塘村烤烟基地的智能烘烤房腾起袅袅轻烟,乌杨社区的黄桃林里果农剪枝正忙,濯水风雨廊桥下土家织锦的梭子声与游客欢笑声交织成曲。近年来,这座曾因山高坡陡而发展受限的渝东南小镇——黔江区濯水镇,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活力。
“141”体系:智慧党建织密振兴网络
“过去有事还要到居委、政府反映,现在手机上点一点,网格员直接上门!”蒲花社区蚕农老陈说道,“今年我家有些桑树生了病虫害,通过手机反映情况过后,马上有网格员和技术员上门帮助解决了问题”。在濯水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电子屏上跳动着全镇各类事件流转、办理实时数据,指令直达网格员——这是濯水镇基层治理体系的中枢神经。
四大板块如同精密齿轮紧密咬合:党建先锋岗前,400余名党员干部通过“双融行动”下沉网格,将群众“问题清单”转为“治理清单”——从集市摊位科学分配到土家摆手舞常态化展演,民生关切件件落地;经济发展线上,党员致富带头人汪书成扎根五福村食用菌基地,引入液体菌种技术,让羊肚菌产量翻倍;平安法治网内,“天理良心调解室”今年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民生服务链中,“订单式”技能培训帮200余名村民转型为景区导览员、民宿管家。
立体产业:海拔落差催生“黄金经济带”
面对山高谷深的地形,濯水镇化劣势为优势,绘就一幅“三层产业地图”——
千米高山,五福村的赤松茸撑起“致富伞”。村民王秀兰在林下养殖示范点算起账:“菌菇卖鲜货,鸡吃林间虫,去年增收1.8万元!”昔日撂荒地变身“聚宝盆”,智能烘烤技术更让堰塘村烤烟均价提升至每公斤36元。
半山腰际,桑浪翻涌中药飘香。柏杨社区黄连种植大户张建军领衔合作社,带动农户统一种植标准,亩产值突破万元。乌杨社区的千亩黄桃园里,集体经济联合社以基础设施入股,农户周明富感慨:“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年底还有分红!”
河谷地带,文旅融合点亮“夜经济”。在三门社区“陶橘文创园”,土陶匠人刘沛良捏制的柑橘造型茶具成爆款:“旺季一天卖300多件!”濯水社区则借势5A级景区,将吊脚楼改造成“廊桥夜宴”主题民宿,老板娘李霞说:“篝火晚会+长桌宴,客房预订排到两个月后。”
共建共享:非遗老手艺变身“富民新引擎”
在石鸡坨土陶工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沛良的刻刀在陶坯上飞舞。“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带出50多个徒弟!”他身后的展架上,“土陶+橘染”茶杯、廊桥纹饰花器琳琅满目。这得益于镇党委打造的“基地+传承人+体验游”模式——13个非遗工坊今年已接待研学游客2.3万人。
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变成“共富链”:乌杨社区黄桃基地推行“党支部+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反哺道路硬化,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电商达人田敏通过智慧平台对接农户,将黔江鸡杂、濯酒打造成网红产品,带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占比升至35%;后河古戏台每周上演非遗剧目,演员全是本地村民,“演一场挣150元,还能卖手绣香包!”土家妹子秦媛媛展示着绣有“濯水”字样的文创。(谭登帆 马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