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1日电(刘磊 刘良娟)长江和嘉陵江环抱中的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也是典型的老城区、旧城区,区内居住总建筑规模2376万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仅17.9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万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国前列。
在城市结构复杂、人口规模庞大、利益诉求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安全的城区?日前,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活动走进渝中区,打探渝中区一体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数字应急建设,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路径。
救援力量30分钟全域到达
城市安全有了“智慧大脑”
走进渝中区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只见一块数字大屏上,辖区基本概况、重点场所、安全隐患点等信息一览无余。这里是渝中区的“智慧安全大脑”。
“目前,渝中区已建成具备‘一屏统揽、一图掌控、一网联动’能力的现代化指挥中枢。”渝中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科科长廖飞介绍,这“一屏”就是数字应急应用大屏,好比眼睛,看得全;“一网”就是全市统一的通信网络,好比手脚,联动快;“一图”就是风险感知图,好比感知神经,覆盖全,它们合在一起,就像是给城市织就一张反应神速、防护周全的“数字安全网”,让全域安全“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
当前,渝中区全面贯通数字应急“防汛抗旱一盘棋”“自然灾害防减救”“数字气象综合预警平台”等系统,实现数据汇聚、调度指挥、会商研判、现场实景等全要素线上运行,构建起“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响应—转移避险—救援救助—善后恢复”全链条数字化业务场景。
得益于指挥架构扁平化、智能化,在救援调度方面,渝中区实现救援队伍模块化装备配置、全程音视频回传与指挥联通,确保“10分钟出动、30分钟全域到达”。

渝中区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新华网发
从地下到空中
应急管理立体覆盖
渝中区寸土寸金,货品仓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了满足经营的需要,不少社区住房甚至地下车库被改建成仓库,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渝中区建设“住改仓”安全监管一件事系统,通过建立风险精准分类分级预警机制、全生命周期“一码”纳管体系、事故隐患“红黄码”管理机制等改革举措,实现“住改仓”全链条全覆盖的闭环监管,为探索“住改非”安全监管提供了有效途径。
视角从地面向空中延伸,摩天大楼林立、依山势错落有致的渝中独具魅力,但这些高楼也给消防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为迅速发现火灾安全隐患,渝中在风险监测上下功夫。
手机一扫,就能看到楼栋的建筑高度、楼层、面积、使用功能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扫码举报火灾安全隐患……近两年,不少市民发现,自家楼栋的墙上张贴有一张“消防码”。
这张消防码,就像是每栋大楼的“身份证”。近年来,重庆研发投用了“高楼消防”数字应用,通过智能算法,整合每栋高层建筑基础信息、消防管理情况、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和灭火救援预案等数据,逐栋形成“高楼消防码”。
在此基础上,渝中全区还接入25万个消防感知设备,包含水压水位、生命通道、消防控制室等感知设备,便于政府机关实时掌握全区高层建筑基本情况。
平时防得住火,战时救得出人。在渝中,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概10秒钟,就可以快速生成一整栋建筑模型。AI还能自动生成最佳的人员疏散路线、消防员进攻路线及水带敷设路线。

这是今年7月18日,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桂花园社区开展“有事说是”警示教育活动。新华网发
筑牢安全防线
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日前,在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院坝,一场“有事说是”警示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居民杜阿姨现身说法,用自己煲汤时睡着差点引发火灾的案例进行警示。
“有事说是”警示教育活动是渝中区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是推进安全知识“五进”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渝中区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以“三个目标(安全理念牢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行为自觉)、实现五有(宣传有阵地、工作有队伍、学习有资料、培训有实操、文化有载体)”为靶向,从安全认同、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等方面,推动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培育安全文化,筑牢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这些年,渝中区先后创建2个国家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打造4个主题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在各行业领域、街道社区积极开展“千师万讲”安全知识大宣讲、“有事说是”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各类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宣教培训活动5万余次,覆盖受众上百万人次,努力让安全文化融入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安全氛围。
截至9月30日,今年渝中全区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的生产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下降66.67%,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