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暨红军在重庆历史研究”研讨会在渝召开。来自全国的党史专家、革命先辈亲属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重庆的历史贡献深入研讨。
红军在重庆铸就不朽历史丰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军团进驻綦江羊角,扼守川南门户,保卫遵义会议,后又进驻石壕,佯攻重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1932年12月至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渝东北、渝东南,创建多块游击区和根据地,打乱敌军围追堵截部署;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城口、开县(今开州区),发动杨柳关阻击战,解放城口县城,创建城口四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同时,重庆地方游击队有力配合主力作战,部分队伍融入主力红军。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姚红表示,研讨相关历史,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汇聚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磅礴伟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昌凡指出,近年来,重庆加大渝东南五区县71处红军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推动遗址连点成线;推出《重庆地区红军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为重点,提档升级一批红色景点,把红军历史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深化历史研究,为讲好革命故事注入活水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表示,回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重庆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时代讲好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潘敬国表示,湘鄂川黔根据地时期,任弼时兼顾军事与组织工作,解决了两军团结问题,平稳地解决了“左”倾路线在组织上的影响,为红二、红六军团的发展提供保障,奠定了其在党内著名组织家的实践基础。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文俊表示,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完成使命,传播了革命真理,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
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宣教部主任朱习文认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军事策应、红军建设、群众动员等多个维度影响深远,其军事斗争是“战略牵制”的典型范例,也是红二、红六军团成长的摇篮,创新了军队扩充模式,积累了军队发展经验。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李文都表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失守后,红三军以作风重塑实现重生,印证了实事求是、人民立场和自我革命的重要性。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田海润表示,根据地“区域自治”“民族平等”等主张,是我党民族政策发展的重要实践经验。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简奕认为,重庆是根据地关键决策生成地与实践场域,战略上为红军西移提供支点,政治上成为路线纠偏实践地,组织上见证领导权力变革,开创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新局面。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收到16个省(区、市)的党史工作者及40余所高校学者的论文140余篇,经评审最终入选4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