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加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前三季度,重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552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7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稳”的基础和“进”的态势。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
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今年以来,重庆金融系统致力于优服务,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龚荣洁介绍。
重庆金融系统围绕服务“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等战略任务,加大资金资源供给力度;先后出台金融支持产业转型、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专项政策举措。截至9月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2020年末实现翻倍增长,银行业机构为成渝共建重大项目累计授信超1万亿元。
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侯崴表示,今年,重庆金融系统着力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全市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得到持续提升。
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坚持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总牵引,引导信贷投放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科技金融领域,深入实施“长江领航计划”,整合股权投资、债券、信贷、保险、租赁等各类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截至9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下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8641亿元,同比增长22.9%。
在普惠金融领域,重庆大力推广“稳岗贷”等普惠信贷产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与满意度。目前,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已突破1万亿元。
在绿色金融改革方面,重庆扎实推进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落地,成功争取钢铁、煤电、建材三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渝率先试用,支持超170家企业年减碳330万吨。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重庆绿色贷款余额成功突破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达约30%,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
打造西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地
母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3800多亿元
“紧紧围绕增加耐心资本这个关键词,积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抓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龚荣洁说,今年以来,全市境内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同比增长126%,市值同比增长近50%,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同比增长637%,有效发挥了资本市场的撬动作用。
同时,针对间接融资对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面的短板,重庆积极打造西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地,常态化开展重庆创投日、重庆天使投资联盟对接活动;搭建了规模达1200亿元的市区两级国有控股私募基金架构,推动母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3800多亿元,投资的科技型企业项目超过860个、投资金额超过400亿元。
信贷与债券市场共同发力
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5520亿元
在全市金融系统齐心协力下,重庆融资供给充足,主要总量指标持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得益于信贷与债券两大市场的共同发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5520.5亿元,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侯崴介绍。
在信贷市场方面,前三季度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累计投放央行资金1006亿元,牵引带动人民币贷款新增3689亿元,同比多增919亿元。截至9月末,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达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连续7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优势由最初的0.5个百分点扩大至1.2个百分点。
在债券市场方面,前三季度,全市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1597.6亿元,其中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25.94亿元,同比增长10.44%,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在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融资成本却保持低位,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今年以来,重庆深入实施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推出“贷款明白纸”,让企业和老百姓“借得放心”。同时,加强利率政策传导和自律机制管理,着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9月,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01%、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两项利率均保持低位运行,让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融资成本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