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劳动教育如何实现从“有”到“优”,从“形式”到“实效”的跨越?
重庆市渝北区从课程整体性、系统化着眼,推动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全域赋能,助力家校社协同联动,让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会的广阔天地,摆脱“纸上谈兵”的窘境,真实地、生动地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让劳动教育“有根有魂”
“今天我们要通过修剪接穗、砧木处理、绑扎固定等步骤,对果树进行嫁接。”在重庆市八中渝北龙兴中学校的“楼顶生态农场”,生物老师正向学生讲解今天的课程内容。这堂生物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课《植物嫁接与无性生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劈接、芽接等技术,同时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重庆市八中渝北龙兴中学校的学生们正在劳动基地压榨菜籽。
“我们构建了‘三阶三维’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课程纵向贯通全学段,横向与学科教学深度融通。”重庆市八中渝北龙兴中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课的植物嫁接实践、美术课的作物秸秆创作、德育中的劳动主题渗透,学校建立的“楼顶生态农场”“楼顶花海园地”“楼下荷香园”是学生们的“露天育人场”,学生在此参与从播种、养护到收获的全过程,产出的“醇香菜籽油”“五彩水稻”成为看得见的成果。
这正是渝北区推动劳动课程体系化、特色化的生动缩影。
劳动教育离不开系统化的课程与专属化的实践场地作为“根”与“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通过出台《渝北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各校立足自身实际,将特色校本课程与实践基地紧密结合,形成了“课程引导实践,实践反哺课程”的良性循环。

重庆市渝北区兴隆中心小学校开设蘑菇种植课程。

重庆市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小郎中”社团学生在中药种植基地辨识中草药。
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开发了“劳动+”五大课程体系,将感恩、责任等素养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人人有服务岗位”“人人有劳动场地”;渝北区兴隆中心小学校结合延时服务时段全力打造“兴农”课程,完善升级家兔养殖实践基地,同时编写《蘑菇种植》《蔬菜种植》等校本教材,在全校分段开展蘑菇种植、蔬菜种植教学,形成“田间种植+动物饲育”双轨并行育人模式;重庆市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在校园周边开辟中草药种植园,打造出以中草药种植体验园为核心的中医药启蒙教育实践基地链,开发出“中医药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认识本地中草药,积累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如今,区域内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
主题活动全域赋能,让劳动实践“有趣有光”
有了常态化的课程,渝北区还通过一系列品牌化的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我爱学校”“我爱公益”“我爱自然”四大主题系列活动构建起从校园到社会、从展示到体验的多元活动体系,为劳动教育注入持续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荣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渝北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活动举行。
除此之外,渝北区每年举办劳动教育现场活动,为全区学校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活动中,各校主题式劳动课程集中呈现,优质成果得以共享互鉴,有效促进了校际学习,营造“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驱动区域劳动教育实现整体推进与良性发展。
在这一框架下,渝北区各学校也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的生动局面。
重庆市八中渝北龙兴中学每年秋季举办“劳动果实展览会”,将学生们种植的作物、制作的手工作品在此集中展示;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家长进课堂”活动已坚持十年,每学期由家长教授十二道美食制作,当晚学生即回家实践,形成了“人人动手,家家行动”的热烈氛围……
除此之外,在渝北,劳动教育更从校园走向广阔天地,成为拓展视野的“大舞台”。渝北区兴隆中心小学校与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村委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真实农事体验,在插秧割稻、脱粒晾晒中感悟农耕文化,学校的菌菇种植社团,则将课堂延伸到兴隆镇农贸市场,学生们亲身参与菌菇售卖,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实践;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与16个社区合作,开启志愿者服务行动,学生担任小解说员、小记者等,还参与社区的“垃圾清理、环境美化、关爱老人、宣传教育”等十几项志愿服务工作。
家校社协同联动,让劳动育人“有力有伴”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渝北区着力打破校园围墙,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学生的劳动成长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和支持。

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学生在家制作美食。
“我们通过‘清单式亲子实践、多形式的家长课堂、创意家居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家长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养成者、促进者。”空港新城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还组建“家庭劳动联盟”,利用传统节日教孩子制作豆瓣、咸菜、腊肉、香肠、糍粑等传统美食,并将这些“秘方”编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与此同时,渝北区还把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资源补给站”。区级层面强力统筹,依托“教联体”建设,有重点地吸纳和培育了一批主题突出、内容适合、活动丰富、保障条件较好的区级劳动教育基地,目前已评估认定39个区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其中16个基地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基地),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同时,区域内各学校主动链接社区、企业,聘请劳模、能工巧匠、家长等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社会资源向学校汇聚”的良好局面。
校本课程与场景实践的系统化构建,让劳动教育根基扎实;多元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感受劳动乐趣;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更使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在渝北,劳动教育正滋养着学生们拔节生长。渝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渝北区将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协同机制,共绘劳动育人同心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成长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