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卒中并非“老年病”,识别早期“信号”很重要-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9 17:22:57
来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专家提醒:卒中并非“老年病”,识别早期“信号”很重要

字体:

  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恰逢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赴邻水县中医院开展主题义诊活动,普及卒中防治知识,呼吁公众科学认识卒中,早识别、早救治。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卒中发生后,需尽早识别症状并立即就医,能最大程度降低瘫痪、失语等严重后遗症风险。

  秋冬季节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所以我们更要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而重阳节承载着对长辈健康的期盼,所以预防卒中正是给老人最好的关爱。活动中,该院神经肿瘤科主任杨海峰带领团队针对卒中高危因素提供专业评估,快速识别潜在健康隐患。同时发放脑卒中防治手册,涵盖日常预防、康复护理等实用内容。

  据介绍,卒中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出血”),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类型是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前者是由于脑血管内壁逐渐形成血栓,阻塞血流;后者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或异物(如空气、脂肪滴等)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堵塞。而“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所致。

  卒中往往不是突然爆发,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视力异常、频繁打哈欠等表现,但缓一会儿就能自行恢复。“很多人以为这是‘低血糖’或‘没休息好’导致的,但其实这种短暂的不适,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的‘信号’。”杨海峰强调,这些“信号”看似轻微,若不及时干预则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面对卒中急性发作,应该如何识别和处理?对此,杨海峰介绍:“‘中风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国内迅速识别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两只手臂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若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就要高度怀疑有中风的可能,不要犹豫不决,应该尽快拨打120。”

活动现场。

  对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迟一分钟,就有更多脑细胞因缺血缺氧坏死,因此,“分秒必争”是卒中治疗的核心。在等待120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要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的回流,以免导致气道梗阻甚至窒息。尽量让患者在通风的场所平卧,将头部后仰,保持患者情绪平稳,并且暂时不要给患者送服药物或饮水。

  “现在脑卒中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老年病’,年轻人发病率也在上升。高油高盐饮食、抽烟喝酒、熬夜、久坐不动等不健康的习惯,都是年轻人脑卒中的主要诱因。”杨海峰表示,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不能忽视这些风险因素。

  卒中预防大于治疗,控制可控危险因素,能有效降低卒中发病风险。“积极体检,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积极运动、戒烟戒酒、维持健康体重等;高危人群(如中老年、有卒中家族史者)需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潜在问题。”杨海峰介绍。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